救百千万劫,具大慈悲,湖山无恙;
现三十二身,说妙功德,物我同春。
救百千万劫,具大慈悲,湖山无恙;
现三十二身,说妙功德,物我同春。
此联以佛教思想为底蕴,融汇了慈悲、救赎、万物和谐等深刻哲理,展现了天竺法喜寺的庄严与神圣。
“救百千万劫,具大慈悲”,开篇即以“百千万劫”描绘出时间的深远与生命的苦难,而“大慈悲”则揭示了佛法的核心精神——普渡众生,消除一切痛苦与苦难。这不仅是对个体的救赎,更是对整个宇宙生命的关怀与照顾,体现了佛教中广大的悲悯情怀和救世理念。
“湖山无恙”,则以自然景观的宁静与和谐,象征佛法的平和与稳定,暗示在佛法的庇护下,世间的一切都能得到安宁与保护。这里的“无恙”不仅指自然界的平安,也暗含了心灵的平静与解脱之意。
“现三十二身,说妙功德”,进一步阐述了佛陀的化身与教诲。三十二身象征佛陀的多种形态与智慧,通过这些化身,佛陀向世人展示了无尽的功德与智慧,教导人们如何修行,如何达到内心的纯净与觉悟。这一句不仅赞美了佛陀的伟大与智慧,也鼓励后人效仿佛陀,追求精神上的提升与完善。
“物我同春”,最后以春天的生机勃勃来比喻万物与自我在佛法的照耀下,都能获得新生与和谐。这里的“物我”既指自然界中的万物,也包括了每一个生命个体,强调了佛法对于所有生命的平等与关爱,以及在佛法的引领下,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能够达到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整体而言,此联以精炼的语言,深邃的哲思,展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对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深刻洞察与美好祝愿。
初谓山拂天,飞鸟不可度。
逡巡蹑危磴,乃即我行路。
百折顿攀援,十步九回顾。
高林忽在下,衣襟有云雾。
倒景犹照人,平地黯将暮。
方当日月过,似可捉乌兔。
飞瀑如天河,所少鹊成渡。
东北望故乡,江流莽倾注。
长风动万里,独立难久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