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徒鬼火去飘忽,息妇堆前殡齐发。
白烟泪湿樵叟来,拾得慈献陵中发。
青长七尺光照地,发下宛转金钗二。
持归薰沐置高堂,包裹恐为神所将。
妻儿朝拜复莫拜,冉冉卧病不得瘥。
省知天物厌凡庸,夜送白龙潭水中。
扣头却顾祈免死,永入幽宫伴龙子。
刑徒鬼火去飘忽,息妇堆前殡齐发。
白烟泪湿樵叟来,拾得慈献陵中发。
青长七尺光照地,发下宛转金钗二。
持归薰沐置高堂,包裹恐为神所将。
妻儿朝拜复莫拜,冉冉卧病不得瘥。
省知天物厌凡庸,夜送白龙潭水中。
扣头却顾祈免死,永入幽宫伴龙子。
这首诗《古钗叹》由宋代诗人谢翱创作,通过丰富的想象与象征手法,描绘了一段关于遗钗的凄美故事。诗中的“刑徒”、“息妇”、“白烟”、“樵叟”等意象交织,构建了一个充满哀愁与神秘色彩的世界。
开篇“刑徒鬼火去飘忽”,以刑徒之魂化为鬼火起笔,营造出一种超现实的氛围,暗示着故事的悲剧性。接着,“息妇堆前殡齐发”,描述了亡妻的葬礼,进一步渲染了悲伤的气氛。白烟与泪滴的细节,以及“樵叟”的出现,共同构成了一幅哀伤的画面,而“拾得慈献陵中发”则将情感推向高潮,展现了对亡妻遗物的深深眷恋。
“青长七尺光照地”一句,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遗钗的非凡光芒,仿佛是亡妻灵魂的象征。金钗二枚,不仅代表了物质的珍宝,更蕴含着情感的寄托。诗人将遗钗带回家中,置于高堂之上,既是对亡妻的纪念,也是对美好回忆的珍藏。然而,这样的举动却引发了神灵的不满,“天物厌凡庸”,最终导致了神灵的惩罚——“夜送白龙潭水中”。
面对即将到来的命运,诗人“扣头却顾祈免死”,表达了对死亡的恐惧与对生命的渴望。最后,“永入幽宫伴龙子”,预示着诗人与亡妻的最终分离,以及对永恒世界的无奈接受。
整首诗通过对遗钗的叙述,展现了对逝去爱情的深切怀念与对命运无常的深刻反思,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吾乡地势高,水田连山麓。
不畏大雨霖,但畏骄阳曝。
今年交夏令,雨仅沾霢霂。
秧针初插时,秧水已不足。
尚有未耕田,专待雨如瀑。
何期一月来,痴龙竟藏伏。
青苗萎欲死,水田乾成陆。
即欲播杂种,亦视土膏沃。
霖雨既愆期,安望种能熟。
似此荒象成,争向县官告。
县官摇手言,报灾君且莫。
国债急如火,更比骄阳酷。
杂税且加赢,正赋乌能缩。
急将夏税完,免与施敲扑。
君国不暇顾,何暇顾民瘼。
施赈官无钱,平籴仓无谷。
转瞬开冬漕,尔再毋轻渎。
乡民闻此言,齐声问一哭。
为爱登临胜,孤吟夕照中。
秋深千树秃,人静一山空。
云活峰疑动,风高气转雄。
夜来归未得,新月上梧桐。
斫桂作薪香愈烈,捣莲成粉丝难绝。
美人心比金石坚,不愿同室愿同穴。
歌舞销沈玳琩筵,春风秋雨思华年。
香心不死郁双树,叶叶相覆枝枝连。
我悲蔡文姬,远嫁应懊恼。
更惜卓文君,少寡犹窈窕。
鸳鸯蛱蝶有雄雌,青青只有青陵草。
君山突兀江清空,白云飞尽高人胸。
我来绝顶一驻足,四望如在云之中。
天与长江一色齐,春申墓侧草萋萋。
梅花千树香何在,剩有残碑留古题。
危亭高耸在其侧,石破天空樵不识。
坐视沧溟日夜流,神龙出没浑难测。
石湾二岛夕阳斜,遥遥直映马驮沙。
乱帆飘忽天无际,直抵金焦眼界赊。
南徐北固一线浮,波清万顷接瓜洲。
回望尘海皆龌龊,何当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