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尽都人毁誉声,铁中犹意得铮铮。
狐惟善媚牢难逐,雁不能鸣断可烹。
冠履沿缘隮独坐,旂常索莫庋荣名。
汗青例有文人寿,漫与蜉蝣共死生。
听尽都人毁誉声,铁中犹意得铮铮。
狐惟善媚牢难逐,雁不能鸣断可烹。
冠履沿缘隮独坐,旂常索莫庋荣名。
汗青例有文人寿,漫与蜉蝣共死生。
这首诗《述怀二十首(其十七)》由清代诗人何栻所作,通过深沉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个人命运以及历史与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首句“听尽都人毁誉声”,描绘了诗人面对外界纷繁复杂、褒贬不一的评价时的内心状态。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依然保持着独立的人格和坚定的自我,正如“铁中犹意得铮铮”所表现的坚韧不屈的精神。这不仅是一种对自身品格的坚守,也是对社会风气的一种批判。
接着,“狐惟善媚牢难逐,雁不能鸣断可烹”两句,运用了狐狸和大雁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社会中那些善于逢迎讨好以求得利益的人,即使身处困境也难以被驱逐;而那些正直之人,即便有才能也无法逃脱被打击的命运。这种对比鲜明的描述,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不公现象的强烈不满。
“冠履沿缘隮独坐,旂常索莫庋荣名”则进一步展示了诗人在复杂社会中的孤独处境。他独自坐在高处,象征着对权力和荣誉的超然态度,同时也暗示了在追求真理和正义的过程中,可能会遭遇孤立无援的境遇。这里的“庋荣名”既是对荣誉的珍视,也是对其可能带来的压力和束缚的反思。
最后,“汗青例有文人寿,漫与蜉蝣共死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与人生的独特见解。他认为,历史会记录下文人的生命轨迹,但这种记录并不意味着永恒的生命。在这里,诗人将自己比作“蜉蝣”,即短暂生命的象征,强调了生命的有限性和历史的客观性。这一句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时间流逝和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综上所述,《述怀二十首(其十七)》通过丰富的比喻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社会、人性以及生命价值的深入探索和独特见解,是一首富有思想深度和情感张力的佳作。
肇汝方既诞,发祥良在兹。
慧敏标弱龄,圭璋渺前期。
服志远鄙俗,规行多惠仪。
性成亶纯孝,疗母宁捐躯。
母患乃始平,子先朝露摧。
慈爱二纪中,瞥若冲飙驰。
虚位委空馆,胤类无孑遗。
天道苟不虚,在数安可推。
沉忧达晨暮,仿佛盈人思。
翰墨芳余迹,形音恍当时。
起居常若随,顾影独无依。
周遑损眠食,惊惕长分乖。
魂来或形梦,路绝徒哀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