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通上界,羸马涉遥岑。
天净峰如掌,风悲虎出林。
空岩春昼冷,石洞夜坛阴。
渐悟真如性,还同出世心。
灵山通上界,羸马涉遥岑。
天净峰如掌,风悲虎出林。
空岩春昼冷,石洞夜坛阴。
渐悟真如性,还同出世心。
这首明代诗人金大车的《虎洞》描绘了一幅深山修行的景象。首联“灵山通上界,羸马涉遥岑”展现了灵山的神秘高远,连通着仙界,而诗人骑着瘦弱的马匹穿越崇山峻岭,暗示了旅程的艰辛与寻求真理的决心。
颔联“天净峰如掌,风悲虎出林”运用比喻,将峰峦比作手掌,形象地刻画了山峰的峭拔和天空的清澈,同时通过“风悲虎出林”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寂静而略带紧张的氛围,仿佛虎豹出没,增添了神秘感。
颈联“空岩春昼冷,石洞夜坛阴”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清冷,即使在春天的白日,空寂的岩石也让人感到寒意,夜晚石洞内更是阴暗,烘托出修行生活的孤寂与清苦。
尾联“渐悟真如性,还同出世心”是诗人的心灵感悟,他逐渐领悟到真理如同本性般自然,修行的过程使他的心境趋向出世,超脱世俗,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生动的景物描写和内心体验,表达了诗人对修行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追求,具有一定的禅意和道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