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比鲁山稍觉宽,幽偏堪我寄盘桓。
池开碧鉴方三亩,竹引苍虬矗万竿。
深课农耕供国税,稳收渔艇避风滩。
更怜近海涛声壮,夏日能生枕簟寒。
舍比鲁山稍觉宽,幽偏堪我寄盘桓。
池开碧鉴方三亩,竹引苍虬矗万竿。
深课农耕供国税,稳收渔艇避风滩。
更怜近海涛声壮,夏日能生枕簟寒。
这首《茅居》由明代诗人王天性所作,描绘了一处远离尘嚣、环境清幽的居所。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茅居周围的自然景色与生活场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
首句“舍比鲁山稍觉宽”,以鲁山为参照,强调了茅居所在之地的开阔与宁静,仿佛与外界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接着,“幽偏堪我寄盘桓”一句,点明了此处环境的幽静与适于居住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喜爱与满足。
“池开碧鉴方三亩,竹引苍虬矗万竿”两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池塘与竹林的美景。池塘如一面碧绿的镜子,竹林则如同苍龙般挺拔,形象地展示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生机。
“深课农耕供国税,稳收渔艇避风滩”两句,转而描述了茅居主人的生活状态。通过“深课农耕”和“稳收渔艇”的活动,既体现了对土地的尊重与利用,也反映了生活的实际需求与稳定。
最后,“更怜近海涛声壮,夏日能生枕簟寒”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海浪的壮阔之声在夏日也能带来清凉,不仅表现了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整体而言,《茅居》一诗通过对茅居及其周围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哲学思考。
争日分烟,草木昭晦。寒吹暄肃,风泉斯籁。
壁岸无阶,衡庐若对。石走波停,缓急时会。
崎岖抵触,两存无碍。寻梁契集,坦步人外。
谁谓山空,中有啸欬。往来非无,灭迹轻霭。
辟彼禽鱼,丛渊之内。匪莫能图,耻躬不逮。
伊予夙好,养姿林麓。如彼倦羽,靡思出谷。
虽乏山资,微尚弥笃。惠侥灵丘,眷言相属。
峰势却略,松风清穆。森阁冠岭,直造云族。
日月敷华,旷朗心目。钟奇争售,江练如束。
户庭黝窈,悠然静肃。我友胜侣,共禀清淑。
载商崇搆,载骋遐瞩。亦既乐止,谓予愿足。
野夫托体,洵石与木。于焉用晦,媚兹幽独。
优游舒啸,爰伸偃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