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秋风生桂枝,麒麟堕地有谁知。
摩空早奏甘泉赋,取势犹歌泮水诗。
好是桑蓬浮喜气,正栽桃李助清诗。
银袍争愿公衣钵,应指湘山无量师。
万里秋风生桂枝,麒麟堕地有谁知。
摩空早奏甘泉赋,取势犹歌泮水诗。
好是桑蓬浮喜气,正栽桃李助清诗。
银袍争愿公衣钵,应指湘山无量师。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学者在秋风中吟咏桂枝之美,并借此抒发自己对于知识与才华被世人忽略的感慨。开篇“万里秋风生桂枝,麒麟堕地有谁知”两句,诗人以高远的视角描绘了桂花在秋风中盛放的情景,而麒麟(传说中的神兽)即便坠落尘世,也难以被人所识,这既是对桂枝之美的赞叹,也隐含着才华不为世人所知的哀愁。
接着,“摩空早奏甘泉赋,取势犹歌泮水诗”两句,诗人提及自己早起吟咏古代文人的文章和诗歌,这里通过“甘泉”、“泮水”的典故,展示了诗人对古代文化的深厚根基与文学造诣。
中间,“好是桑蓬浮喜气,正栽桃李助清诗”两句,则描绘了一种田园生活之美。桑和蓬草代表着平凡而温馨的乡村景象,而“正栽桃李助清诗”则显示出诗人在这宁静中仍不忘文学创作,桃李更是才华与贞节的象征。
最后,“银袍争愿公衣钵,应指湘山无量师”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知识、学问的尊崇以及对某位学者的敬仰。这里“银袍”可能暗指佛教僧侣,而“无量师”则是对一位高僧或学者的尊称,表明诗人在追求知识和精神导师方面的执着。
整首诗通过桂枝、麒麟、古典文学、田园生活以及对知识与精神导师的崇敬,构建了一幅诗人内心世界的画卷。诗中充满了对才华、学问、自然美景和精神追求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于世俗不识真才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