斲木椎轮虽太质,服牛引重利偏多。
似机鸦轧才鸣室,疑橹伊吾旋渡河。
自是驱驰输骏马,未教负载让明驼。
沿冈衔尾徐徐进,可号山中鼓吹过。
斲木椎轮虽太质,服牛引重利偏多。
似机鸦轧才鸣室,疑橹伊吾旋渡河。
自是驱驰输骏马,未教负载让明驼。
沿冈衔尾徐徐进,可号山中鼓吹过。
这首诗描绘了蒙古地区独特的交通工具——柴车的特征与用途。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将柴车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首句“斲木椎轮虽太质”,点明柴车由原始木材制成,结构简单,但正是这种朴实无华的设计,赋予了它独特的价值和功能。接着,“服牛引重利偏多”一句,通过对比,强调了柴车在承载重物方面的优势,相较于其他交通工具,它更能承担繁重的任务。
“似机鸦轧才鸣室,疑橹伊吾旋渡河”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柴车在行进时的声音和动态,仿佛机器的运转声在室内回响,又如同船桨在水中划动,生动展现了柴车在不同场景下的使用情景。
“自是驱驰输骏马,未教负载让明驼”则进一步对比了柴车与其他交通工具的特点,表明尽管骏马和骆驼各有优势,但在特定情况下,柴车仍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尤其是在需要承载重物时。
最后,“沿冈衔尾徐徐进,可号山中鼓吹过”两句,以“山中鼓吹”为喻,形容柴车在山间缓缓行进时的壮观景象,既体现了其在自然环境中的适应性,也表达了对这种古老交通工具的赞美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柴车的细致描绘,不仅展现了蒙古地区独特的交通工具文化,也蕴含了对传统与实用价值的深刻思考。
一别岩扃岁月深,春风狼藉到如今。
回头依旧岩前路,百鸟衔花无处寻。
玉轮碾秋旻,一印印百川。
分光落泾渭,湛染尤澄鲜。
素魄当清流,似喜清流贤。
冰澌鉴伊洛,支脉逮涧瀍。
悠悠涵万象,囧囧洞九渊。
可照浊水源,岂异投漪涟。
泾也自由浑,月也亏仍圜。
各不改故常,亦复无党偏。
不知夫如何,竟为浑者獧。
天高杳难问,此理何时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