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认缘生不自知,退牙今属弁沙弥。
若还祖弁有灵骨,选得僧成莫学伊。
错认缘生不自知,退牙今属弁沙弥。
若还祖弁有灵骨,选得僧成莫学伊。
这首诗《弁净人奉辟支佛牙求度》由宋代诗人释居简所作,通过巧妙的比喻和深邃的哲理,探讨了对佛法的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首句“错认缘生不自知”,以“错认缘生”为切入点,指出人们往往在认识事物时陷入错误的认知,未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与因果关系。这里的“缘生”指的是佛教中关于万事万物皆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的观点,强调一切存在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而非孤立存在的。诗人通过这一句表达了对世人未能深刻理解这一哲学观点的感慨。
次句“退牙今属弁沙弥”,将“退牙”这一形象生动地描绘为“弁沙弥”的象征。在佛教中,“沙弥”是出家修行者的初级阶段,代表着初入佛门、尚未完全剃度的僧侣。这里的“退牙”可能隐喻着某种放弃或退缩的行为,与上一句形成对比,暗示即使在初步阶段,也有人未能坚持正确的修行道路,或是对佛法的理解有所偏差。
后两句“若还祖弁有灵骨,选得僧成莫学伊”,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假设如果祖师(即佛教中的高僧大德)的遗骨(“灵骨”)还能指导修行,那么选择成为僧侣的人应当避免走那些错误的道路。“莫学伊”则直接指出了对那些偏离正道行为的否定态度。这两句不仅强调了正确修行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对传统智慧和先贤教诲的尊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寓言式的叙述,探讨了在追求佛法的过程中,如何避免误解和偏见,坚持正确的修行路径。它既是对个人修行的警示,也是对整个佛教社群的提醒,强调了深入理解和实践佛法的必要性。
有一明珠光烁烁,照破三千大千国。
观音菩萨正定心,释迦如来大圆觉。
或如春色媚山河,或似秋光爽岩壑。
亦名九转大还丹,谓之长生不死药。
步步华严妙宫殿,重重弥勒宝楼阁。
墙壁瓦砾相浑融,水鸟树林共寥廓。
缺唇石女驾土牛,跛脚木人骑纸鹤。
三业三毒云去来,六根六尘月绰约。
所以然者本体空,谁言何似当初莫。
此珠价大实难酬,不许巧锥妄穿凿。
若要秘密大总持,只于寂灭中摸索。
几多衲子听蛰雷,几个道人藏尺蠖。
茫茫尽向珠外求,不知先天那一著。
何须重注脚注脚,也不恶好呵兄弟。
杜宇声随晓雨啼,海棠夜听东风落。
《西林入室歌》【宋·白玉蟾】有一明珠光烁烁,照破三千大千国。观音菩萨正定心,释迦如来大圆觉。或如春色媚山河,或似秋光爽岩壑。亦名九转大还丹,谓之长生不死药。步步华严妙宫殿,重重弥勒宝楼阁。墙壁瓦砾相浑融,水鸟树林共寥廓。缺唇石女驾土牛,跛脚木人骑纸鹤。三业三毒云去来,六根六尘月绰约。所以然者本体空,谁言何似当初莫。此珠价大实难酬,不许巧锥妄穿凿。若要秘密大总持,只于寂灭中摸索。几多衲子听蛰雷,几个道人藏尺蠖。茫茫尽向珠外求,不知先天那一著。何须重注脚注脚,也不恶好呵兄弟。杜宇声随晓雨啼,海棠夜听东风落。
https://shici.929r.com/shici/VhttdfawS.html
阴风猎猎满旗竿,白草飕飕剑气攒。
九姓羌浑随汉节,六州蕃落从戎鞍。
霜中入塞雕弓硬,月下翻营玉帐寒。
今曰路傍谁不指,穰苴门户惯登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