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入山林不入城,孤舟容我寄浮生。
年来与世殊相远,渐喜无人识姓名。
不入山林不入城,孤舟容我寄浮生。
年来与世殊相远,渐喜无人识姓名。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远离尘嚣,选择在山水之间隐居的生活状态。首句“不入山林不入城”,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居住环境,远离繁华的都市和幽静的山林,选择了中间地带,即“孤舟”作为栖身之所。这既是一种对自然的亲近,也是一种对世俗的逃避。
“孤舟容我寄浮生”,进一步解释了诗人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原因。孤舟不仅提供了实际的居住空间,也象征着诗人在世间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寄浮生”三字,充满了对生命短暂、无常的感慨,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的两句“年来与世殊相远,渐喜无人识姓名”,则表达了诗人与世隔绝后的内心感受。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疏远,甚至到了“与世殊相远”的地步。这种孤独感,对于一些人来说可能是痛苦的,但对于诗人而言,却是一种解脱,他开始享受这份宁静,甚至“渐喜无人识姓名”,表明他不再追求名利,而是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隐居生活中的情感变化,从最初的无奈与逃避,到后来的释然与自得,体现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
宝剑值千金,被服丽且鲜。
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
驰骋未能半,双兔过我前。
揽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
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连。
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
观者咸称善,众工归我妍。
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脍鲤臇胎鰕,炮鳖炙熊蹯。
鸣俦啸匹侣,列坐竟长筵。
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
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
云散还城邑,清晨复来还。
我昔少年日,种松满东冈。
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
二年黄茅下,一一攒麦芒。
三年出蓬艾,满山散牛羊。
不见十馀年,想作龙蛇长。
夜风波浪碎,朝露珠玑香。
我欲食其膏,已伐百本桑。
人事多乖迕,神药竟渺茫。
朅来齐安野,夹路须髯苍。
会开龟蛇窟,不惜斤斧疮。
纵未得茯苓,且当拾流肪。
釜盎百出入,皎然散飞霜。
槁死三彭仇,澡换五谷肠。
青骨凝绿髓,丹田发幽光。
白发何足道,要使双瞳方。
却后五百年,骑鹤还故乡。
插天翠柳,被何人,推上一轮明月。照我藤床凉似水,飞入瑶台琼阙。雾冷笙箫,风轻环佩,玉锁无人掣。闲云收尽,海光天影相接。
谁信有药长生,素娥新链就、飞霜凝雪。打碎珊瑚,争似看、仙桂扶疏横绝。洗尽凡心,满身清露,冷浸萧萧发。明朝尘世,记取休向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