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昔少年日,种松满东冈。
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
二年黄茅下,一一攒麦芒。
三年出蓬艾,满山散牛羊。
不见十馀年,想作龙蛇长。
夜风波浪碎,朝露珠玑香。
我欲食其膏,已伐百本桑。
人事多乖迕,神药竟渺茫。
朅来齐安野,夹路须髯苍。
会开龟蛇窟,不惜斤斧疮。
纵未得茯苓,且当拾流肪。
釜盎百出入,皎然散飞霜。
槁死三彭仇,澡换五谷肠。
青骨凝绿髓,丹田发幽光。
白发何足道,要使双瞳方。
却后五百年,骑鹤还故乡。
我昔少年日,种松满东冈。
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
二年黄茅下,一一攒麦芒。
三年出蓬艾,满山散牛羊。
不见十馀年,想作龙蛇长。
夜风波浪碎,朝露珠玑香。
我欲食其膏,已伐百本桑。
人事多乖迕,神药竟渺茫。
朅来齐安野,夹路须髯苍。
会开龟蛇窟,不惜斤斧疮。
纵未得茯苓,且当拾流肪。
釜盎百出入,皎然散飞霜。
槁死三彭仇,澡换五谷肠。
青骨凝绿髓,丹田发幽光。
白发何足道,要使双瞳方。
却后五百年,骑鹤还故乡。
(
)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作品,名为《戏作种松》。诗中通过描绘松树的成长过程,表达了作者对个人理想和壮志的追求,以及面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时的超然态度。
诗人在少年时种下松树,这些细小的行为充满了未来的憧憬。随着时间的推移,松树逐渐长成,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也成为作者精神寄托的地方。这段描述展现了作者对于个人抱负和壮志的坚持与期待。
然而,诗人的情感并不仅限于对未来的憧憬,还有对人世间变化无常的洞察。"神药竟渺茫"一句,表明即便是追求永恒之物,也往往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可得。这也反映了诗人的哲学思考,对于生命和事业的理解。
在后半部分,作者写到自己年老时的境况,头发已经白了,但内心世界依旧光明磊落。"要使双瞳方"表达了一种对精神境界追求的执着,即便是到了晚年,也希望自己的心灵能够保持清醒和坚定。
最后,诗人设想五百年后骑鹤归去,这不仅是一种超脱尘世的幻想,也象征了对精神自由和永恒的向往。通过这种想象,苏轼表达了他对于个人精神追求的执着,以及面对时间流逝时的心态。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才华,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精神独立和永恒价值的思想。
生聚谁不喜,生离谁不忧。
宜知离与聚,亦各有其由。
守株终无益,而令岁月偷。
何如越乡国,负笈事远游。
亲师并取友,三益须兼收。
子果能循此,我亦弗多求。
远游必有方,古人善为谋。
家书频相寄,鱼雁莫勾留。
鸟雀暮归树,牛羊暮归村。
游子方驻马,阿母正倚门。
斗然见儿面,喜极泪沾巾。
谓得汝病信,忧集忘饔飧。
旅处纵云顺,怀乡犹苦辛。
况乃值坎壈,郁郁倍伤身。
鸿信既濡滞,鲤书复沈沦。
望汝如望岁,从朝望至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