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萧萧独闭门,竹炉拨火酌匏樽。
新诗吟罢先登稿,更写唐诗授小孙。
风雪萧萧独闭门,竹炉拨火酌匏樽。
新诗吟罢先登稿,更写唐诗授小孙。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慈祥的母亲在寒冷的冬日里,与年幼的孙子共享学习的乐趣。画面中,风雪交加,老人独自在家,却并未感到孤独,而是沉浸在与孙子共同学习的温馨氛围中。
“风雪萧萧独闭门”,开篇即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显孤寂的环境,但这种孤寂并非真正的寂寞,而是老人内心世界的宁静与专注。在这样的环境下,老人选择了与竹炉相伴,拨动炉火,品酌匏樽,这不仅是一种生活的享受,更是心灵的寄托。
“竹炉拨火酌匏樽”,通过这一细节,展现了老人的生活情趣和对生活的热爱。竹炉,象征着自然与简朴;拨火,是生活日常中的小事,却也蕴含着对生活的细心与耐心;匏樽,古代的一种酒器,代表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品味。
“新诗吟罢先登稿”,在享受了片刻的宁静之后,老人开始创作新诗,并将其记录下来。这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艺术的追求与传承。通过“新诗”与“登稿”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老人对于文学创作的热情与执着。
“更写唐诗授小孙”,最后,老人将自己所学的唐诗传授给孙子,既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与教育,也寓意着知识与文化的传承。通过“更写”与“授小孙”的动作,我们看到了老人对未来的期许,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传播。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老人与孙子之间温馨和谐的学习场景,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在风雪的背景下,这份亲情与文化传承显得尤为珍贵与动人。
山岳会元气,初度首王春。
扶持许大穹壤,全德付耆英。
二万九千日力,四百八旬甲子,酿此杰魁人。
玉剑卧霜斗,金锁掣天扃。
学宗师,人气脉,国精神。
不应闲处袖手,试与入经纶。
磊落蟠溪感遇,迢递彭笺岁月,远到漆园椿。
用舍关时运,一片老臣心。
牛酒享宾客,焦烂列前荣。
有人先事早计,残突伴孤星。
香火家家绘象,鼛鼓村村祠宇,翦不断人情。
清泪九皋鹤,唤起梦魂惺。
白苹洲,芳草渡,玉湖亭。
画帘挂起箓簌,一卷易同盟。
携手锦江箍隐,觌面墨池玄叟,扶杖蜀君平。
三老冁然笑,云散太空清。
千古峨眉月,照我别离杯。
故人中岁聚散,脉脉若为怀。
醉帽三更风雨,别袂一帘山色,为放笑眉开。
握手道旧故,抵掌论人才。
山中人,灶间婢,亦惊猜。
江头新涨催发,欲去重裴回。
世事丝丝满鬓,岁月匆匆上面,渴梦肺生埃。
酒罢听客去,公亦赋归来。
檥棹汉嘉口,更尽渭城杯。
凌云山色。
似为行客苦伤怀。
横出半天烟雨,锁定一川风景,未放客船开。
想见此楼上,阅尽蜀人才。
山猿鹤,江鸥鹭,亦相猜。
滔滔日夜东注,全璧几人回。
客亦莞然成笑,多少醉生梦死,转首总成埃。
信屈四时耳,寒暑往还来。
昨梦鹤山去,风景逐时新。
藕花拍满栏槛,松竹被池频。
尽日兄酥弟酪,触处言鲭义?
,相对只翁卿。
梦觉帝乡远,有酒为谁倾。
忽飞来,天外句,梦中人。
自怜何事,强把麋鹿裹朝绅。
坐看九衢车马,鞭策长安日月,檐阁太玄经。
只说来时节,金气已高明。
烟雨敛江色,江水大于杯。
篷窗一枕霄梦,忽忽到无怀。
苦被江头新涨,推起天涯倦客,万里片帆开。
收用到我辈,天下岂无才。
路漫漫,行又止,信还猜。
渊鱼得失有分,须载月明回。
寄语鹤山亲友,若访吾庐花柳,为我扫烟埃。
去去党无辱,振袂早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