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牧今逾重,忧端坐永宵。
岁侵疲郡邑,时议到渔樵。
云暗青山路,江喧白日潮。
伤心兵火后,几度望枫桥。
岳牧今逾重,忧端坐永宵。
岁侵疲郡邑,时议到渔樵。
云暗青山路,江喧白日潮。
伤心兵火后,几度望枫桥。
此诗《寄王苏州》由明代诗人谢榛所作,通过描绘战乱后的凄凉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关怀与对和平的渴望。
首句“岳牧今逾重”以“岳牧”比喻国家的重负,点明当前国家面临的严峻形势。接着“忧端坐永宵”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因忧虑而彻夜难眠的情景,表现了其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岁侵疲郡邑,时议到渔樵。”描述了连年战乱导致百姓生活困苦,连渔夫和樵夫都参与到了对时局的议论中,侧面反映了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
“云暗青山路,江喧白日潮。”这两句运用自然景观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压抑、动荡的氛围,暗喻战乱给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同时也象征着人心的动荡。
“伤心兵火后,几度望枫桥。”结尾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战乱后家园破败、人民流离失所的深深哀伤,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其中,“枫桥”作为江南水乡的标志性建筑,成为诗人寄托情感的意象,进一步强化了对和平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战乱后社会现状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对和平的强烈追求,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元夜风光,上都灯火,辉映春色。
鳌冠仙山,龙衔瑞烛,银阙凌空碧。
紫烟深拥,黄云孤起,人喜乍瞻天日。
□云里,□□□□,侍臣□□鹄立。
雾收霞卷,珠帘开遍,翠幕娉婷争出。
倾国丛中,钧天合处,忽听鸣清跸。
貂裘小帽,随车信马,犹忆少年豪逸。
如今对,山城皓月,但馀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