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山与简斋,仅年四十九。
诗少句句佳,天地同不朽。
予幼初学诗,一日赋一首。
颓龄忽七十,诗果传后否。
侥倖擢儒科,邂逅至郡守。
几死坐此耳,诗于我何负。
寿长诗故多,才短诗故丑。
苟活许作诗,馀生付诗酒。
后山与简斋,仅年四十九。
诗少句句佳,天地同不朽。
予幼初学诗,一日赋一首。
颓龄忽七十,诗果传后否。
侥倖擢儒科,邂逅至郡守。
几死坐此耳,诗于我何负。
寿长诗故多,才短诗故丑。
苟活许作诗,馀生付诗酒。
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对自己一生诗歌创作经历与感慨的五言古体诗。开篇“后山与简斋,仅年四十九”直接点出诗人的隐居生活和年龄,设定了整个诗歌的氛围。“诗少句句佳,天地同不朽”则表明虽然诗作数量不多,但每一句都是精心琢磨,对诗人而言,这些作品将伴随天地永存。
接着,“予幼初学诗,一日赋一首”展现了诗人自幼便开始学习创作诗歌,每天都要写出一首的勤勉与执着。然而“颓龄忽七十,诗果传后否”却流露出一种对自己寿命将尽而作品能否流传后世的担忧。
“侥倖擢儒科,邂逅至郡守”可能是指诗人曾有过参加科举考试的经历,并且一度担任过地方官职,但这些都已成为过去。"几死坐此耳,诗于我何负"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一生未能完全致力于诗歌创作的遗憾。
最后,“寿长诗故多,才短诗故丑”是诗人自谦之词,认为如果活得更久或许会有更多的作品问世,但才华有限,因此诗作也就显得不足。"苟活许作诗,馀生付诗酒"则是一种豁达的态度,表示只要还活着,就愿意继续创作诗歌,并将余生中的快乐寄托于诗与酒中。
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个人生命、诗歌创作和传世价值的深刻思考,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脱红尘、豁然自得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