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吹我笠,吹下黄龙顶。
两手捉笠行,不知白日暝。
赤松见我笑,却立千丈影。
童子问赤松,云深各不领。
天风吹我笠,吹下黄龙顶。
两手捉笠行,不知白日暝。
赤松见我笑,却立千丈影。
童子问赤松,云深各不领。
这首明代诗人陈献章的《卧游罗浮(其三)下黄龙》描绘了一幅奇幻的山中行走景象。首句“天风吹我笠”,以轻盈的笔触写出了飘逸的意境,仿佛诗人被自然之力轻轻托起。接着,“吹下黄龙顶”暗示了诗人登上了高耸入云的黄龙峰,展现了壮丽的山势。
“两手捉笠行,不知白日暝”两句,通过动作细节描绘出诗人专注于登山,沉浸在自然之中的状态,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直至天色渐暗。这里体现了诗人对山水的专注和忘我。
“赤松见我笑,却立千丈影”运用了道教神话元素,赤松子是仙人,此处象征着超凡脱俗的境界。诗人与仙人相遇,赤松子的笑声和千丈身影,增添了神秘和超然的色彩。
最后两句“童子问赤松,云深各不领”,童子的疑问和诗人与仙人的默契未解,形成了一种含蓄的对话,表达了诗人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对于超然境界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泊名利、超脱尘世的禅意。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生动的场景和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展现了诗人游历罗浮山时的心境,既有登山的艰辛,又有与仙人邂逅的惊喜,透露出诗人追求自然与超脱的精神追求。
翰墨平生气吐霓,诗成先喜示筠溪。
山中见客应偏好,笔力知公不肯低。
夜寂据梧饥鼠出,岩空同听怪禽啼。
上方闻说非人世,更陟缘云第几梯。
我昔游潜山,空翠插晴烟。
至今清夜梦,犹能历层颠。
天柱如玉立,贵气朝山川。
下有童师庐,杂遝皆奇贤。
卓途龙山子,靖深波间莲。
近闻亦分座,道眼照人天。
道人使吴来,衣裓馀芳鲜。
愿求奇崄句,庶使大法传。
一拳无背触,何处见灵源。
残暑霁严威,新凉酿归思。
梦惊闻松声,两鬓到万事。
中情怯离别,此别仍对子。
追惟初识面,宁复讣有此。
明朝舟洞庭,惊浪银山起。
醉眼失湘楚,妙语淩淮泗。
我如浮水叶,遇坎当自止。
行将看荆山,归老鹿门寺。
今不欠无言,但是欠一死。
淮山有奇逸,要是天下士。
若问寂音老,烦君一举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