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轩临止水,一泓湛寒碧。
瞭然见眉须,洞彻尘不隔。
夫子作止观,泾渭不相入。
跏趺学僧禅,谛视鼻端白。
小轩临止水,一泓湛寒碧。
瞭然见眉须,洞彻尘不隔。
夫子作止观,泾渭不相入。
跏趺学僧禅,谛视鼻端白。
此诗描绘了一幅静谧清幽的园林景象,通过“小轩临止水”开篇,将读者引入一个与世隔绝的宁静空间。轩阁紧邻清澈的水面,水面上映着寒凉的碧绿,仿佛能照见万物。诗人以“一泓湛寒碧”勾勒出水的深邃与清凉,引人遐想。
接着,“瞭然见眉须,洞彻尘不隔”,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纯净与透明,仿佛连人的眉目都清晰可见,尘世的喧嚣在此被彻底隔绝。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物理上的清澈,更寓意心灵的纯净与超脱。
“夫子作止观,泾渭不相入”一句,借用了儒家哲学中的“止观”概念,意指内心的平静与外界的纷扰不相干扰,如同泾水与渭水各自流淌,互不混杂。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是对内心修为的追求和向往。
最后,“跏趺学僧禅,谛视鼻端白”,诗人以僧人打坐的形象,进一步深化了内心的平静与专注。通过谛视鼻息的细微变化,达到心灵的深度冥想与净化。整个画面静谧而深远,充满了禅意和哲思。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园林景致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展现了宋代文人追求精神自由与心灵纯净的生活态度。它不仅是一幅视觉上的画卷,更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诗意表达。
客行二十年,记老不识少。
改尽故须眉,昨夜边场到。
忆昔城东开万户,城口浮梁接江浒。
出关收鱼若收租,大船半泊新安估。
庙前市马金障泥,古渡桃花斗眉膴。
今来陵谷何易迁,夹路小坊尽草莽。
独行空巷白日疑,放?西邻一寡姥。
黄门甲第当衢开,老兵横卧自称主。
郭外古坟有我亲,白杨树倒供斤斧。
久客无家还欲行,儿骨先愁不傍父。
飘叶终身思本根,及到谁知益酸苦。
几时真得洗甲兵,尽使流人归旧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