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闻谢长须,翻经筑高台。
远公不可作,依师想重来。
五千贝多叶,讲诵喧法雷。
文字性已离,禅定何时回?
我闻谢长须,翻经筑高台。
远公不可作,依师想重来。
五千贝多叶,讲诵喧法雷。
文字性已离,禅定何时回?
这首诗描绘了对古代讲经台的想象与敬仰。诗人如兰以“我闻谢长须,翻经筑高台”开篇,仿佛在讲述一个历史故事,谢长须可能是指一位著名的僧人或学者,他翻阅佛经,建造了高大的讲经台。接着,“远公不可作,依师想重来”,这里提到的“远公”可能是东晋时期的高僧慧远,诗人表达了对这位高僧的怀念,希望有另一位大师能像远公一样前来传道。
“五千贝多叶,讲诵喧法雷”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讲经台上的热闹场景,五千贝多叶象征着众多的佛经和听众,讲诵之声如同法雷轰鸣,充满了庄严与神圣。最后,“文字性已离,禅定何时回?”诗人在此提出了深邃的思考,文字与意义似乎已经超越了表面的形式,引人深思禅定与内心的静谧状态何时能够回归,暗示了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与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哲理,展现了对古代佛教文化的崇敬之情,以及对智慧与精神追求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