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月黄昏挂客愁,杖藜閒过水西头。
婵娟正喜临清沼,菡萏无端枕碧流。
入暮江山浑似画,向南门巷已先秋。
稻田尽处为沧海,时见乘风万斛舟。
片月黄昏挂客愁,杖藜閒过水西头。
婵娟正喜临清沼,菡萏无端枕碧流。
入暮江山浑似画,向南门巷已先秋。
稻田尽处为沧海,时见乘风万斛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晚间行走的景象,充满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感慨和对旅行生活的独特情怀。开篇“片月黄昏挂客愁”直接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游子之情,明月高悬,但只是一弯,其清辉映照着黄昏的旅途,更添几分离愁。
接着“杖藜閒过水西头”,诗人手持竹杖,小心翼翼地通过水边,这不仅展示了行走中的谨慎,也隐喻着生活中对未知的尊重与探索。水西头,可能是指河流的上游处,那里水流较为平缓,便于涉渡。
“婵娟正喜临清沼”一句,诗人似乎找到了一个幽静之所——清澈的池塘边,婵娟可能是某种植物或景物,这里的“正喜”表达了诗人对此情此景的喜悦之情。
而“菡萏无端枕碧流”,则是诗人在水边休憩,将头靠在青石上,感受着清凉的水流。菡萏指的是水中的落叶或花瓣,这里可能象征着诗人的心境轻松,无忧无虑。
“入暮江山浑似画”一句,随着日渐昏暗,江山之景如同一幅画一般美丽。这里的“浑似画”,不仅形容了景色,更表现了诗人对这份美好情境的一种艺术化处理。
“向南门巷已先秋”则透露出时间已经悄然进入秋季,南门巷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地点,这里的秋意似乎比其他地方更早到来。
最后,“稻田尽处为沧海,时见乘风万斛舟”,诗人眼中的稻田边缘仿佛变成了广阔的沧海,而在这片开阔之中,偶尔可见到乘着风势航行的船只。这里的“万斛舟”形象宏大,展示了诗人内心对自由与远方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个人情感的真挚抒发,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合一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