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士名难避,风流学济颠。
礼罗加璧至,荐鹗与云连。
尘世休飞锡,松林且枕泉。
近闻离讲席,听雨半山眠。
德士名难避,风流学济颠。
礼罗加璧至,荐鹗与云连。
尘世休飞锡,松林且枕泉。
近闻离讲席,听雨半山眠。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戴叔伦的作品,属于中晚唐时期的诗歌。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寄赠给住在寺庙中的僧侣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德高望重之士和学识渊博之人的敬仰,以及对尘世喧嚣的超脱与自然山林生活的向往。
“德士名难避”一句,指的是有道德的人名声难以避开,表明了诗人对这位僧侣的尊重和赞赏。紧接着,“风流学济颠”则描绘了一种学问渊博、才华横溢的情况,颠字在这里形容其学识之广大。
“礼罗加璧至,荐鹗与云连”两句,通过对比和排比的手法,强调了诗人对僧侣的敬意。罗璧是古代贵重之物,用以比喻礼节之隆重;荐鹗(即荐枫)则是一种高大的树木,以此象征境界之高远。
“尘世休飞锡,松林且枕泉”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红尘俗世的超然与对自然山水生活的向往。飞锡比喻尘世纷扰之事,而松林枕泉则是清净自在的隐逸生活。
最后,“近闻离讲席,听雨半山眠”两句,则描绘了诗人听闻僧侣讲经之声而远离尘世,以及在山中听雨声入睡的情景。通过这种环境和情境的描写,表现了对僧侣生活状态的赞美以及个人内心世界的宁静与平和。
整首诗语言古朴优美,意境清新脱俗,充分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超凡脱俗的情怀。
楮衾重盖得春多,贵习都忘纨与罗。
一枕雷声齁鼻息,想应梦不到娇娥。
昨夜何人雪里归,岭头折得去年枝。
莫将寒暖分南北,直为春光剖破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