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山堂倚故墟,儿童能识紫阳朱。
乡贤依附襟裾末,县令周旋俎豆馀。
恩典近延徽国谱,奎文犹刻理宗书。
平生学道全无似,九拜趍庭愧小儒。
千载山堂倚故墟,儿童能识紫阳朱。
乡贤依附襟裾末,县令周旋俎豆馀。
恩典近延徽国谱,奎文犹刻理宗书。
平生学道全无似,九拜趍庭愧小儒。
这首诗描绘了紫阳书院历经千年沧桑,依然矗立在古老的遗址上,连儿童也能辨识出它的历史价值。诗人感慨,昔日的乡贤风采虽已不在,但他们的精神犹存,县令们在此举行祭祀活动,延续着对先贤的敬仰。书院的荣耀与恩典,如同徽国谱和理宗书中的记载,见证了历史的厚重。诗人自谦,一生致力于学问却未能达到先贤的高度,面对祖宗之训,深感自己作为小儒的不足,表达了对前人学识的敬仰和自我反省。整体而言,此诗以书院为载体,寓含了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和对个人修养的追求。
君家子长才绝奇,挥斥八极镇四维。
南浮江淮渺湖海,相如并起争陆离。
其后宾王才更好,斗酒濯足新丰道。
天子闻之呼入宫,从容坐论邦新造。
代有传人今至君,君才君识横扫千人军,唾落珠玉笔落云。
梁溪风月殊宽阔,会见觞咏能平分。
自是身从天上谪,阆苑蓬莱皆窟宅。
双瞳相对光奕然,不须重煮山中石。
东风瑶草青纷纶,好拨旧酿罗浮春。
与君共醉花影下,回首长安十丈尘。
海隅日出朝市新,太平天子明良臣,吾侪相与歌咏盛世风俗淳。
今我忽不乐,驾言结游驷。
遥望南山木,郁郁有真意。
崖瀑垂素幢,谷风击繁吹。
洞幽无别踪,白云蔼而至。
狨啼修术暗,猱閧樛枝坠。
山精绿罗衣,见客宛自媚。
形遗物不违,真存道匪贰。
鉴兹浃心想,去与众俱弃。
莫釐下瞰湖波水,周垣忽向湖心起。
茫然万顷银涛中,幻出楼台信奇伟。
坐疑阆苑与蓬莱,飞堕君家亭子里。
长堤花柳青复红,曲阑直槛东西通。
龟跳鱼泳鸥鹭集,相忘如在江湖中。
石梁倒影卧水底,无乃下占冯夷宫。
桑田沧海须臾变,高下帆樯墙外见。
鸱夷一去那复来,五湖风月谁家擅。
我今无事身自由,良辰佳节长来游。
观鱼为谢臧僖伯,看竹时同王子猷。
长风萧萧起天末,浪捲平湖半湖雪。
归来还约中秋时,把酒青天看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