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函颁诏出彤墀,特命儒臣抚岛夷。
龙节远稽周典礼,鸡林重睹汉官仪。
海云敛色迎丹仗,水怪潜形避绛旗。
路过越裳烦告谕,皇家威德迈周时。
金函颁诏出彤墀,特命儒臣抚岛夷。
龙节远稽周典礼,鸡林重睹汉官仪。
海云敛色迎丹仗,水怪潜形避绛旗。
路过越裳烦告谕,皇家威德迈周时。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时期派遣使者出使占城的历史场景,展现了朝廷对外交事务的重视与对礼仪的讲究。首句“金函颁诏出彤墀”,以“金函”象征诏书的尊贵,“彤墀”则为皇宫的象征,传达出皇帝亲自下诏的庄重氛围。接着“特命儒臣抚岛夷”,点明派遣的是儒臣,体现了明朝对于外交礼仪的重视和对文化传统的尊重。
“龙节远稽周典礼,鸡林重睹汉官仪”两句,通过类比周朝和汉朝的外交礼仪,强调了这次出使的重要性和对历史传统的继承。其中,“龙节”是古代帝王或官员出行时所持的信物,象征权威;“鸡林”则是对占城的称呼,这里借指出使的目的地。这两句不仅展示了明朝外交的自信与气派,也体现了对古代外交礼仪的传承。
“海云敛色迎丹仗,水怪潜形避绛旗”描绘了出使队伍经过大海时的壮观景象,海上的云彩仿佛因迎接这支带有红色旗帜的队伍而收敛了光彩,水中的怪异生物也因畏惧红色旗帜而隐藏身形。这一景象既表现了出使队伍的威严,也寓示着其受到自然界的敬畏与欢迎。
最后,“路过越裳烦告谕,皇家威德迈周时”表达了出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告知与解释的任务,并强调了明朝的威望与德行超越了周朝时代。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明朝对外交往的宏大场面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少在兵马间,长还系戎职。
鸡飞不得远,岂要生羽翼。
三年城中游,与君最相识。
应知我中肠,不苟念衣食。
主人树勋名,欲灭天下贼。
愚虽乏智谋,愿陈一夫力。
人生须气健,饥冻缚不得。
睡当一席宽,觉乃千里窄。
古人不惧死,所惧死无益。
至交不可合,一合难离坼。
君尝相劝勉,苦语毒胸臆。
百年心知同,谁限河南北。
西郭尘埃外,新亭制度奇。
地形当要处,人力是闲时。
结搆方殊绝,高低更合宜。
栋梁清俸买,松竹远山移。
佛寺幽难敌,仙家景可追。
良工惭巧尽,上客恨逢迟。
两面寒波涨,当前软柳垂。
清虚宜月入,凉冷胜风吹。
宴赏军容静,登临妓乐随。
鱼龙听弦管,凫鹤识旌旗。
泛鹢春流阔,飞觞白日欹。
闲花长在户,嫩藓乍缘墀。
永望情无极,频来困不辞。
云峰晴转翠,烟树晓逾滋。
向野惟贪静,临空遽觉危。
行人如不到,游乐更何为。
四郊初雨歇,高树滴犹残。
池满红莲湿,云收绿野宽。
花开半山晓,竹动数村寒。
斗雀翻衣袂,惊鱼触钓竿。
樽前多野客,膝下尽郎官。
斸石通泉脉,移松出药栏。
关东分务重,天下似公难。
半醉思韦白,题诗染彩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