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鹤元同性,晴山正满门。
那知有城市,初不异丘樊。
水静嫌风挠,花开畏蝶喧。
应当如是观,客至亦忘言。
野鹤元同性,晴山正满门。
那知有城市,初不异丘樊。
水静嫌风挠,花开畏蝶喧。
应当如是观,客至亦忘言。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开篇“野鹤元同性,晴山正满门”两句,设置了一个宁静的田园景象,其中“野鹤”常被赋予洁净、高雅之意,与诗人志同道合,共同享受这份清新的自然美;“晴山”则是大自然在晴朗天气下的美好展现,它们并未被世间的喧嚣所打扰。
接着,“那知有城市,初不异丘樊”两句,诗人表达了对远离尘嚣、忘却城市生活的向往。这里的“城市”代表着繁忙与污染,而“丘樊”则是古代指小城堡或村落,这里用来比喻一种简单、纯净的生活状态。诗人似乎在说,即使身处这样的所谓“城市”,但在心中,它与自然山野并无二致。
第三句“我有时出门,独自观霜雪”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独特情感和体验。他不需要别人的陪伴,就连同外界的交流都减少到最低限度,只是为了静观自然之美。这种孤独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享受。
“水静嫌风挠,花开畏蝶喧”两句,则从另一个角度深化了前面的意境。“水静”和“花开”都是大自然的美好表现,但诗人却对其中的“风挠”和“蝶喧”感到不满,这里的“嫌”和“畏”表达了一种对干扰的排斥,是一种追求极致宁静的心态。
最后,“应当如是观,客至亦忘言”两句,诗人总结了他对于这种生活状态的肯定和向往。他认为,这样与世隔绝、专注于内心世界的观察方式,才是最美好的。即使有客人来访,也不需要过多的言语交流,因为在这份宁静面前,语言似乎变得多余。
总体而言,这首诗是一种对超然物外生活理想的追求和赞美,它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以及对世俗生活干扰的排斥,展现了诗人对于内心世界的珍视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暮秋访幽隐,谢屐凌崩空。
行到山顶间,还与平地同。
举手抉层云,下视无高峰。
疏藤挂赤虬,粘苔糁青茸。
面首三神山,缥缈沧海东。
指点笑语高,吹声半天中。
安得大鹏背,载我游无穷。
径转得幽谷,云岩屹相向。
谽谺偃重檐,弯环依叠嶂。
缅想融结初,镌镵自天匠。
了无斧凿迹,但觉盘根壮。
深可数千尺,广逾八九丈。
洞穴既窈窕,松门亦昭旷。
廓舍三千界,中列五百像。
巨楠布幢盖,翠蔓垂帷帐。
木灵不知名,境幽或难状。
我时驰征轺,奔走倦尘鞅。
获此一段奇,欣然惬微尚。
欲去兴未阑,行行重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