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也中才主,恭俭亦守成。
用人杂忠佞,行政半昏明。
不有遵行实,空存理学名。
只馀表章意,正论息争衡。
帝也中才主,恭俭亦守成。
用人杂忠佞,行政半昏明。
不有遵行实,空存理学名。
只馀表章意,正论息争衡。
这首诗通过对比与反讽的手法,深刻揭示了历史人物在权力与道德、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挣扎。首句“帝也中才主,恭俭亦守成”描绘了一位中等才能的君主,他以恭敬节俭的态度维持着既有的局面,展现了一种内敛而务实的治国风格。
接着,“用人杂忠佞,行政半昏明”则揭示了这位君主在用人方面存在的问题,即他的身边既有忠诚之士,也有奸佞之人,这种复杂的人事布局导致了政策执行上的混乱和不明朗,暗示了治理国家时的决策失误和管理不善。
“不有遵行实,空存理学名”进一步指出,尽管这位君主表面上推崇理学,但实际上并未真正实践,只是徒有虚名,这反映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无奈。
最后,“只馀表章意,正论息争衡”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君主仅存于表面的道德追求和正直言论的感慨,同时也暗含了对当时社会风气和政治环境的批评,即真正的正义和辩论似乎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表面的和谐与虚伪。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一位君主的描述,反映了明代社会在道德、治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与困境,具有深刻的批判性和反思性。
晴皎霜花,晓熔冰羽,开帘觉道寒轻。
误闻啼鸟,生意又园林。
闲了凄凉赋笔,便而今、不听秋声。
消凝处,一枝借暖,终是未多情。
阳和能几许,寻红探粉,也恁忺人。
笑邻娃痴小,料理护花铃。
却怕惊回睡蝶,恐和他、草梦都醒。
还知否,能消几日,风雪灞桥深。
候馆深灯,辽天断羽,近日音书疑绝。
转眼伤心,慵看剩歌残阕。
才忘了、还著思量,待去也、怎禁离别。
恨只恨、桃叶空江,殷勤不似谢红叶。
良宵谁念哽咽。对熏炉象尺、闲伴凄切。
独立西风,犹忆旧家时节。
随款步、花密藏春,听私语、柳疏嫌月。
今休问,燕约莺期,梦游空趁蝶。
异乡倦旅,问扁舟东下,归期何日。
琴剑空随身万里,天地谁非行客。
李杜飘零,羊昙悲感,回首俱陈迹。
羁怀难写,豆虫吟破孤寂。
柳外门掩疏阴,佳人何处,溪上蘋花白。
留得一方无用月,隐隐山阳闻笛。
旧雨不来,风流云散,惟有长相忆。
雁书休寄,寸心分付梅驿。
倚危楼、一笛翠屏空,万里见天心。
度野光清峭,晴峰涌日,冷石生云。
帘卷小亭虚院,无地不花阴。
径曲知何处,春水泠泠。
啸傲柴桑影里,且怡颜莫问,谁古谁今。
任燕留鸥住,聊复慰幽情。
爱吾庐、点尘难到,好林泉、都付与闲人。
还知否,元来卜隐,不在山深。
采芳洲薜荔,流水外、白鸥前。
度万壑千岩,晴岚暖翠,心目娟娟。山川。
自今自古,怕依然。认得米家船。
明月闲延夜语,落花静拥春眠。吟边。象笔蛮笺。
清绝处、小留连。正寂寂江潭,树犹如此,那更啼鹃。
居廛。闭门隐几,好林泉。都在卧游边。
记得当时旧事,误人却是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