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绵城北长安道,马足翻翻人自老。
越王高楼藏道边,道上行人不迷到。
楼前西日堕江红,一见如逢邻舍翁。
向来何处识面目,应在少陵诗句中。
左绵城北长安道,马足翻翻人自老。
越王高楼藏道边,道上行人不迷到。
楼前西日堕江红,一见如逢邻舍翁。
向来何处识面目,应在少陵诗句中。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临越王楼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历史与自然的深沉思考。首句“左绵城北长安道,马足翻翻人自老”以“左绵城”和“长安道”为背景,勾勒出一幅历史沧桑的画卷,马蹄声声,岁月流转,人世间的繁华与苍凉交织在一起。接着,“越王高楼藏道边,道上行人不迷到”则将视角转向具体的景物——越王楼,暗示着历史遗迹虽隐于寻常之中,却能指引人们寻找到内心的归宿。
“楼前西日堕江红,一见如逢邻舍翁”两句,通过夕阳映照江面的壮丽景象,营造出一种温暖而亲切的氛围,仿佛遇见了一位熟悉的邻居老翁,让人感受到时光的静好与生活的温馨。最后,“向来何处识面目,应在少陵诗句中”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人物和文化传统的深刻感悟,认为这些知识和情感的共鸣,往往能在古代诗人的作品中找到答案,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敬意和深入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的描绘,以及对古人智慧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时间、空间、历史与个人情感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洞察,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哲学意味。
成连海上,怪知音风雨,移情如许。
我自乘空伤坠翼,经世杳如烟雾。
东海珊瑚,南都石黛,倦写看花句。
为君起舞,湖山恨入尊俎。
已矣青眼狂吟,天门轶荡,芳讯空相许。
十载灵修奇服愿,寂寞高邱何处。
土积危岑,绳牵大树,微尚惊虚负。
扁舟往矣,丈夫奚事叨絮。
过江倦客抚鬓丝,浮名误我儒冠。
经醉湖山,漂波萍絮,天涯去住都难。故园梦宽。
正雁飞、黄菊霜前。
向长安、更觅巢痕,暮云高处不胜寒。
京洛俊游星散,换无情一碧,树树新蝉。
丹阙尘昏,金台秋悄,兰成赋笔慵笺。月明系船。
听四弦、愁对娟娟。寄相思、付与吴鸿,远书和泪看。
万愁纡结。渐黄昏荡暝,暮寒无极。
正倚楼、凉月窥人,对衰翠怨红,雁边秋色。
梦里婵娟,早魂断、玉京天北。
尽哀蝉韵咽,数尽坠欢,总成相忆。年芳自怜浪掷。
又霜前细菊,潘鬓添白。
凭画阑、西望关情,试回首长安,乱云凝碧。
欲托微波,趁双桨、沧江烟汐。
指吴皋、夜长露冷,甚时寄得。
萦秋心流黄。对旧时月色,人倚楼旁。
记赋将离京国,朅来江乡。衣袂黦,裙腰长。
共遥天、星娥魂凉。
想眼底停辛,肌边熨恨,小影来荆娘。
回枕沾,欹屏湘。累莺枝妾梦,锦字郎狂。
赢得茶烟飘漾,药瓯斟量。纫楚蕙,搴淇桑。
送雁绳、行云疑亡。羡玳瑁双栖,新雏昼梁文褓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