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生骨朽名犹在,高冢相望已乱真。
只认夜深萤聚处,便应泉下读书人。
儒生骨朽名犹在,高冢相望已乱真。
只认夜深萤聚处,便应泉下读书人。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隐逸山林的生活情趣。儒生骨朽名犹在,表明儒家学者虽然已经去世,但他们的名字和学说依然留存在人们的心中。高冢相望已乱真,则是对现实世界喧嚣与混乱的一种描绘,高冢指的是豪门贵族的陵墓,这里用来比喻那些追求物质财富的人。
诗人通过只认夜深萤聚处,表达了自己对于宁静自然环境的向往。萤火虫在夜晚发光,就像是在黑暗中指引方向,诗人似乎在寻找内心的光明,而不是外界的喧嚣。
便应泉下读书人,这一句则揭示了诗人的隐逸生活。他选择在泉水旁边阅读,是为了远离尘世的纷扰,在自然中寻求知识和智慧的滋养。整首诗体现了一种超然物外、回归自然的心境,通过对比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
曾把早梅枝,思君在别离。
别离虽云远,万里有还期。
树枯根已拨,人去复何之。
故馆动秋色,云物藏寒曦。
清香不可闻,衰草空繁滋。
一夜平阶雨,辗转良自知。
天意应偏与,春工已尽归。
来如从月下,去似逐云飞。
艳绝声名远,清多香气微。
轻阴资润泽,斜照动光辉。
剧饮千钟醉,相鲜五綵衣。
曾非重芳物,庶以奉慈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