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微之峰林壑幽,顾况台前曾一游。
千年古寺白云外,一个长松丹井头。
僧借翻经凉月夜,童来扫叶夕阳秋。
明朝别后登临处,惟有书声杂涧流。
紫微之峰林壑幽,顾况台前曾一游。
千年古寺白云外,一个长松丹井头。
僧借翻经凉月夜,童来扫叶夕阳秋。
明朝别后登临处,惟有书声杂涧流。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古朴的山中寺院景象。首句“紫微之峰林壑幽”,以“紫微”点出山峰的神秘与尊贵,同时“林壑幽”三字则营造出一种深邃、静谧的氛围。接着,“顾况台前曾一游”一句,巧妙地将历史人物顾况与眼前的景致联系起来,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底蕴。
“千年古寺白云外,一个长松丹井头”两句,通过“千年古寺”和“白云外”的对比,突出了寺庙的悠久历史和超凡脱俗的气质;“长松”与“丹井”则是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融合,展现了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僧借翻经凉月夜,童来扫叶夕阳秋”描绘了僧人夜晚在月光下翻阅经书的场景,以及儿童在秋日夕阳下清扫落叶的画面,动静结合,富有生活气息,同时也体现了僧侣修行与孩童成长的和谐共存。
最后,“明朝别后登临处,惟有书声杂涧流”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虽然与寺院分别在即,但心中留存的是书声与山涧流水交织的美妙记忆,暗示着知识与自然的永恒共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中寺院及其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宁静、和谐、超脱的意境,同时也蕴含了对知识、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