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云何日种,萧洒傍茅堂。
翠重烟分渭,痕乾泪染湘。
堑鞭枝倒发,径筱笋斜行。
地紧根相络,茎高箨渐长。
山僧冬觅种,邻叟夏偷凉。
泛户阴开阖,掀风势簸扬。
杖侵铿瘦玉,爪刮聚浮霜。
禽踏枝毵屋,松添影压墙。
箾韶如不弃,或可佐宫商。
拂云何日种,萧洒傍茅堂。
翠重烟分渭,痕乾泪染湘。
堑鞭枝倒发,径筱笋斜行。
地紧根相络,茎高箨渐长。
山僧冬觅种,邻叟夏偷凉。
泛户阴开阖,掀风势簸扬。
杖侵铿瘦玉,爪刮聚浮霜。
禽踏枝毵屋,松添影压墙。
箾韶如不弃,或可佐宫商。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竹园景象,通过对竹子的细致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内心的情感寄托。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精妙的笔触,如“拂云何日种”表达了竹子与天际相接的高洁,“翠重烟分渭”形象地描绘了竹林中的迷雾缭绕,而“痕乾泪染湳”则是对竹叶间露珠的细腻描写,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感受,也暗示了一种淡淡的悲凉。
诗中还通过“堑鞭枝倒发”、“径筱笋斜行”等意象,展示了竹子的生长状态和其在风中的姿态。这些描写不仅形象地再现了自然景观,更蕴含着对生命力和坚韧不拔品质的赞美。
“山僧冬觅种”、“邻叟夏偷凉”两句,则是从时间和人物活动的角度,进一步深化了竹园的意境。山中的僧人在冬天寻找竹种,显示出对自然物种的关怀;而邻里的老叟则在夏日中享受竹林带来的凉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最后,“泛户阴开阖”、“掀风势簸扬”等句,又通过对竹林在风中的动态描写,增强了诗歌的动感和生命力。同时,“杖侵铿瘦玉”、“爪刮聚浮霜”两句,则是对竹叶间露珠和霜雪的细腻刻画,既美化了自然之物,也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洁身自好的精神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竹子的多角度描写,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艺术功力,是一篇将自然景观与内心情感巧妙结合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