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天地心,循环运贞元。
肃杀与生长,迭用徵化权。
奉三百王道,善长在体仁。
不得已明刑,弼教意有存。
元冥已司令,西曹封事传。
囹圄诸重囚,勾决例冬前。
三覆策给事,众议集阁臣。
嗟嗟尔群工,敬听予一言。
其诸邪淫流,实因风俗刓。
盗亦岂其愿,为迫饥与寒。
我尔应试思,致此谁之愆。
惭愧之未遑,更何容心焉。
死者固已矣,曲求生者全。
非理得倖生,谁伸死者冤。
永惟欧公文,三复增惕乾。
生物天地心,循环运贞元。
肃杀与生长,迭用徵化权。
奉三百王道,善长在体仁。
不得已明刑,弼教意有存。
元冥已司令,西曹封事传。
囹圄诸重囚,勾决例冬前。
三覆策给事,众议集阁臣。
嗟嗟尔群工,敬听予一言。
其诸邪淫流,实因风俗刓。
盗亦岂其愿,为迫饥与寒。
我尔应试思,致此谁之愆。
惭愧之未遑,更何容心焉。
死者固已矣,曲求生者全。
非理得倖生,谁伸死者冤。
永惟欧公文,三复增惕乾。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冬前勾决重囚恻然有感》。全诗以深沉的笔触探讨了死刑执行的道德与法律问题,以及对犯人的同情与思考。
诗中首先提到“生物天地心,循环运贞元”,表达了自然界万物生生不息,遵循着自然法则的循环运转。接着,诗人通过“肃杀与生长,迭用徵化权”描绘了生命中的对立与和谐,暗示死刑执行既是生命的终结,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命循环。
“奉三百王道,善长在体仁”强调了法律与仁慈并行的重要性,即在执行法律时,应秉持仁爱之心。随后,“不得已明刑,弼教意有存”则表明在必要时使用法律手段,是为了教育和引导社会风气。
“元冥已司令,西曹封事传”描述了冬季来临,执行死刑的传统习俗。而“囹圄诸重囚,勾决例冬前”则点明了在冬季前对重罪犯人进行执行的惯例。
接下来,诗人转向对犯人的同情:“三覆策给事,众议集阁臣。”这句表明在执行死刑前,会有多方审议和讨论,体现了对犯人命运的慎重考虑。最后,“其诸邪淫流,实因风俗刓”、“盗亦岂其愿,为迫饥与寒”表达了对犯人背景的同情,认为他们可能是因社会环境和个人困境所迫而犯罪。
“我尔应试思,致此谁之愆”则提出了对社会制度和道德责任的反思,询问是谁导致了这样的结果。诗人表达了对犯人命运的深切同情,并强调了道德与法律的平衡。
“惭愧之未遑,更何容心焉”表达了对自身职责的反省,以及对犯人遭遇的无奈与痛惜。最后,“死者固已矣,曲求生者全。非理得倖生,谁伸死者冤”强调了对死者的尊重,以及对生者权益的保护,同时呼吁公正与合理的司法程序,以避免无辜者受冤。
整首诗展现了乾隆皇帝作为君主的深沉思考,以及对法律、道德与人性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社会正义、犯人同情以及法律制度完善的一片赤诚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