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楚水曾为客,惯听霜砧捣月明。
不似新愁怕新雁,秋风吹落两三声。
燕山楚水曾为客,惯听霜砧捣月明。
不似新愁怕新雁,秋风吹落两三声。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燕山楚水的经历,以及对自然与时间流转的深刻感悟。首句“燕山楚水曾为客”,点明了诗人的行旅生活,燕山和楚水代表了广阔的空间,而“曾为客”则暗示了诗人过往的漂泊与经历。接下来,“惯听霜砧捣月明”,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与感受,霜砧捣衣的声音在月光下回响,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寒意的氛围。
后两句“不似新愁怕新雁,秋风吹落两三声”,则是情感的转折与深化。诗人将自己内心的忧虑与恐惧比作对新雁的害怕,新雁的到来象征着新的开始或变化,而诗人却因新愁而感到畏惧。最后,秋风的吹拂,带来了两三声雁鸣,这不仅是自然界的声响,也成为了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表达了对未知与变化的复杂心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巧妙的情感对比,展现了诗人对过往经历的回忆、对自然现象的敏感以及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探索。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境,情感真挚而深沉,体现了元代文人对于个人命运与自然宇宙之间关系的独特思考。
举世争称邺瓦坚,一枚不换百金颁。
岂知好事王夫子,自采临潼绣岭山。
经火尚含泉脉暖,吊秦应有泪痕潸。
封题寄去吾无用,近日从戎拟学班。
趁酒梨花,催诗柳絮,一窗春怨。
疏疏过雨,洗尽满阶芳片。
数东风、二十四番,几番误了西园宴。
认小帘朱户,不如飞去,旧窠双燕。曾见。双蛾浅。
自别后,多应黛痕不展。扑蝶花阴,怕看题诗团扇。
试凭他、流水寄情,潮红不到春更远。
但无聊、病酒厌厌,夜月荼蘼院。
德阳宫北苑东头,云作高台月作楼。
金锤玉蓥千金地,宝杖雕文七宝毬。
窦融一家三尚主,梁翼频封万户侯。
容色由来荷恩顾,意气平生事侠游。
共道用兵如断蔗,俱能走马入长楸。
红鬣锦鬃风騄骥,黄络青丝电紫骝。
奔星乱下花场里,初月飞来画杖头。
自有长鸣须决胜,能驰迅走满先筹。
薄暮汉宫愉乐罢,还归尧室晓垂旒。
春堤杨柳发,忆与故人期。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山阴定远近,江上日相思。
不及兰亭会,空吟祓禊诗。
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
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坊里为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