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寂池亭里,轩窗间绿苔。
游鱼牵荇没,戏鸟踏花摧。
小径僧寻去,高峰鹿下来。
中年曾屡辟,多病复迟回。
寂寂池亭里,轩窗间绿苔。
游鱼牵荇没,戏鸟踏花摧。
小径僧寻去,高峰鹿下来。
中年曾屡辟,多病复迟回。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幽静的自然景象和诗人悠闲自得的情境。"寂寂池亭里,轩窗间绿苔"两句设定了环境,将读者带入一个安静的池塘旁边,有古色古香的亭子,而轩窗上长满了青苔,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又不失清幽的氛围。
接下来的"游鱼牵荇没,戏鸟踏花摧"则是对这种自然环境中生物活动的描写。游鱼在水中穿梭自如,与水草相依,而戏鸟则是在花间嬉戏,它们的足迹轻轻压弯了花瓣。这些细节丰富了画面,增添了一份生动活泼。
"小径僧寻去,高峰鹿下来"转换了场景,从水边到山中,小径上有僧人在寻访,而远处的高峰则是鹿下山的地方。这里通过对比鲜明的事物,强化了自然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和谐共生。
最后两句"中年曾屡辟,多病复迟回"转向内省,诗人反思自己中年的经历,曾经有过很多的探索和尝试,但因为频繁的疾病缠身,这些努力都未能坚持到底,只得迟缓地返回。这不仅是个人经历的总结,也映射出一种对生命无常与人生规划的深刻感悟。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深入剖析,展现了诗人在宁静中寻求精神寄托以及对生活态度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