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道,无人行,黄尘不起生榛荆。
高山有峰不复险,大河有浪亦已平。
向来百二秦之形,秪今百二秦之名。
我闻人固物乃固,人不为力物乃倾。
将军誓守不誓战,战士避死不避生。
杀人饱厌敌自去,长安有道谁当行。
黄尘漫漫愁杀人,但见蔽野鸡群鸣。
河东游子泪如雨,眼花落日迷秦城。
长安道,无人行,长安城中若为情。
长安道,无人行,黄尘不起生榛荆。
高山有峰不复险,大河有浪亦已平。
向来百二秦之形,秪今百二秦之名。
我闻人固物乃固,人不为力物乃倾。
将军誓守不誓战,战士避死不避生。
杀人饱厌敌自去,长安有道谁当行。
黄尘漫漫愁杀人,但见蔽野鸡群鸣。
河东游子泪如雨,眼花落日迷秦城。
长安道,无人行,长安城中若为情。
这首《长安行》由金代诗人李献甫所作,描绘了长安道上人烟稀少、黄尘漫漫的荒凉景象,以及长安城内人们面对困境时的复杂心情。
首句“长安道,无人行,黄尘不起生榛荆”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长安道上的荒凉与寂静,黄尘不扬,荆棘丛生,暗示着往日繁华不再,一片萧瑟。接着,“高山有峰不复险,大河有浪亦已平”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昔日的险峻与现在的平静进行对比,进一步强调了长安的衰败景象。
“向来百二秦之形,秪今百二秦之名”则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秦朝强盛与当前衰败的感慨。“我闻人固物乃固,人不为力物乃倾”揭示了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深刻道理,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改变命运的重要性。
“将军誓守不誓战,战士避死不避生”描绘了在困境中,将领坚守职责而不轻言战斗,士兵则选择逃避死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与无奈。接下来,“杀人饱厌敌自去,长安有道谁当行”则通过夸张的手法,讽刺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意义,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
最后,“黄尘漫漫愁杀人,但见蔽野鸡群鸣。河东游子泪如雨,眼花落日迷秦城”四句,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情感的抒发,展现了长安城内外人们的愁苦与迷茫,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整首诗以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犹向茅檐话玉堂,挥毫已秃尚词章。
地如栗里人同隐,诗到涪翁老更强。
雾里看花还作客,床头有酒且称觞。
南楼高咏多豪兴,东壁图书起夜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