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精卫,朝衔西山木,暮衔西山石,去填东海头。
东海常年流,吁嗟,东海之流有时尽,只恐西山一日化为海水何时收。
精卫精卫,朝衔西山木,暮衔西山石,去填东海头。
东海常年流,吁嗟,东海之流有时尽,只恐西山一日化为海水何时收。
这首诗以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为背景,展现了精卫不屈不挠的精神。诗人通过“朝衔西山木,暮衔西山石”描绘了精卫每日往返于西山与东海之间,坚持不懈地搬运木石的情景,表现了其坚韧不拔的毅力。而“去填东海头”则直接点明了精卫的目标——填平东海。这种宏大的志向与现实之间的强烈对比,不仅凸显了精卫的决心和勇气,也蕴含了诗人对理想追求的深刻思考。
“东海常年流”,诗人巧妙地将自然界的规律与精卫的行为进行对比,强调了精卫填海行动的艰巨性和持久性。“吁嗟,东海之流有时尽”,在肯定自然规律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精卫填海行为的敬佩和期待,暗示了尽管困难重重,但总有希望实现梦想的一天。
最后,“只恐西山一日化为海水何时收”,这一句既是对精卫填海可能遭遇的未知挑战的担忧,也是对时间流逝、梦想实现可能性的深思。它提醒人们,即使面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要持之以恒,终有一天能够看到成果。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精卫填海故事的重新演绎,不仅赞美了精卫的坚韧精神,也引发了读者对于坚持与希望、自然与人类力量关系的思考。
雪彩冰姿号女华,寄身多是地仙家。
有时南国和霜立,几处东篱伴月斜。
谢客琼枝空贮恨,袁郎金钿不成誇。
自知终古清香在,更出梅妆弄晚霞。
瑞雪带寒风,寒风入阴琯。
阴琯方凝闭,寒风复凄断。
宫似瑶林匝,庭如月华满。
正赓挟纩词,非近温汤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