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生西堂下,沱水含清漪。
皓发在堂上,游子今已归。
大儿佩紫绶,小儿著绯衣。
严君亲受礼,慈母旧断机。
春草承雨露,惟恐朝日晞。
愿持此日意,永报一春晖。
草生西堂下,沱水含清漪。
皓发在堂上,游子今已归。
大儿佩紫绶,小儿著绯衣。
严君亲受礼,慈母旧断机。
春草承雨露,惟恐朝日晞。
愿持此日意,永报一春晖。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温馨的家庭画面。"草生西堂下,沱水含清漪",以自然景物起笔,草木生长在堂前,沱水清澈荡漾,营造出宁静的氛围。"皓发在堂上,游子今已归",表达了老人满头白发,游子终于回家的团聚之情。
"大儿佩紫绶,小儿著绯衣",通过孩子们身着不同官服的细节,展现出家庭的荣耀和孩子们的成长。"严君亲受礼,慈母旧断机",严父接受子女的敬礼,而慈母则忆起过去为孩子缝制衣物的情景,亲情浓厚。
"春草承雨露,惟恐朝日晞",进一步借春草比喻家庭的生机与对时光流逝的珍惜。最后两句"愿持此日意,永报一春晖",诗人表达了希望永远保持这份家庭和睦,孝顺父母的情感,如同春天的阳光温暖长久。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家庭的和谐与亲情的深厚,体现了杨维桢对家庭生活的深深眷恋和对孝道的弘扬。
七七佳期矣。看迢迢、明河清浅,盈盈一水。
别去一年来一度,毕竟欢娱能几。
想牛女、相逢流涕。
天上人间都不异,但有情、未免谁遣此。
洒泪也,今宵雨。如侬只是鳏夫耳。
望家乡、邈如天汉,暮云千里。
三载断肠闺梦杳,添得玉楼思子。
哭长史、终当情死。
苦忆少年瓜果会,向凉阶、私语星光里。
唤不醒,姮娥起。
问江姝、宝钗半股,又绕青丝一缕。
洞庭渔父扁舟远,摘尽吴头楚尾。谁得似。
似放诞文君、柔滑如脂体。佳人水沚。
算不比浮萍,波漂露宿,何事名千里。
东曹掾,为尔挂冠归去。西风昨夜还起。
愁予老系京华梦,正恐欲归无计。归也未。
便一棹家乡、偕隐无人矣。春前尚记。
想素手调羹,和盐伴豉,饱识厨娘味。
美人满院红妆,绿珠忽向高楼坠。
非云非雨,非朝非暮,一天春思。
绣阁娇慵,厌他轻薄,重门深闭。
奈偷从墙角,窣来窗畔,人前故眠羞起。
可惜风流扫地,赖多情、青苔牵缀。
生成薄命,飞来又被,鹦哥啄碎。
一缕残魂,浮萍再世,去随流水。
想深宫拾得,踏歌连臂,有人垂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