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政托揖让,社稷墟齐兵。
昭王图雪耻,求士千金倾。
壮哉乐毅士,报以七十城。
当时重其略,国乘传荣名。
于期颈自刎,荆轲计不成。
一感知己恩,九死其所轻。
寥寥千载馀,烈风争日明。
燕政托揖让,社稷墟齐兵。
昭王图雪耻,求士千金倾。
壮哉乐毅士,报以七十城。
当时重其略,国乘传荣名。
于期颈自刎,荆轲计不成。
一感知己恩,九死其所轻。
寥寥千载馀,烈风争日明。
这首诗《咏史》由明代诗人黎邦瑊所作,通过历史典故的叙述,展现了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赞美与感慨。
首句“燕政托揖让,社稷墟齐兵”,描绘了燕国在政治上采取礼让之策,最终导致齐国军队入侵的场景,暗示了历史中策略与结果之间的复杂关系。
接着,“昭王图雪耻,求士千金倾”两句,提到了昭王为洗刷耻辱,不惜重金招揽人才的故事,体现了古代君主对于人才的重视和渴求。
“壮哉乐毅士,报以七十城”赞扬了乐毅作为贤士,凭借自己的才能为国家赢得了七十座城池的功绩,展现了古代士人对国家的忠诚与贡献。
“当时重其略,国乘传荣名”说明了当时社会对乐毅战略的重视,以及他因此获得的荣誉与名声。
“于期颈自刎,荆轲计不成”则引入了另一个历史故事,描述了荆轲为了刺杀秦王而献身的情节,表达了对荆轲为国捐躯精神的敬仰。
“一感知己恩,九死其所轻”强调了知遇之恩的重要性,即使面临九死一生的危险,也愿意为之付出。
最后,“寥寥千载馀,烈风争日明”总结了历史的长河中,虽然时间流逝,但那些英雄事迹如同烈风般照亮了后世,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永恒纪念与敬仰。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绘,展现了古代英雄的忠诚、智慧与牺牲精神,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英雄主义的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