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阙赐环荷主恩,东山一出望逾尊。
百年鱼水逢今会,此日夔龙半在门。
甘苦自知调鼎鼐,尘氛谁共涤乾坤。
匡时须仗扶天手,筑室纷纷未敢论。
北阙赐环荷主恩,东山一出望逾尊。
百年鱼水逢今会,此日夔龙半在门。
甘苦自知调鼎鼐,尘氛谁共涤乾坤。
匡时须仗扶天手,筑室纷纷未敢论。
这首诗描绘了对一位名为萧太史的尊敬与期待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国家治理和时局的深思。首联“北阙赐环荷主恩,东山一出望逾尊”中,“北阙”象征朝廷,“东山”比喻隐居之地,通过“一出”展现了人物从隐退到被重用的转变,表达了对其才能和地位提升的赞誉。“百年鱼水逢今会,此日夔龙半在门”则进一步强调了这位人物与时代的重要交汇,以及其在当前社会中的影响力。
颔联“甘苦自知调鼎鼐,尘氛谁共涤乾坤”揭示了治理国家的艰辛与复杂性,以及面对内外纷扰时的挑战。这里的“鼎鼐”指代国家的治理,而“尘氛”则象征着各种政治和社会问题。诗人在此表达了对治理者个人能力与决心的肯定,同时也提出了共同解决国家问题的呼吁。
尾联“匡时须仗扶天手,筑室纷纷未敢论”则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期望与担忧。诗人认为,在这个动荡的时代,需要有如“扶天手”般的人物来引领国家走向稳定与繁荣,而自己则不敢妄议具体的治理策略,体现了对国家大事的敬畏之心和对贤能者的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特定历史背景下人物命运的描绘,反映了明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重视、对于国家治理的深思以及对于未来国家发展的忧虑与期待。
画竹不如真竹真,枝叶易似难得神。
风晴雨露皆有意,子瞻与可无其人。
去岁辟地栽新竹,枝叶离披覆茅屋。
竹梢枯劲竿清瘦,久久可以医吾俗。
昨夜雨过月上时,壁上掩映青青枝。
张子对之无一语,淋漓泼墨发异思。
淡烟轻雾笔底生,枝枝尽带风雨声。
移向乾明寺中挂,壁石好撰张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