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黄昏,晚凉时节。
盼一轮兔魂将升,听几树蝉嘶乍歇。
早又换络纬,吟风终宵呜咽。
更被草虫饶舌,韵尤凄切。
秋来况只有侬知,胸次恶欲和伊说。
也亏它絮语相依,不烦深责。
小院黄昏,晚凉时节。
盼一轮兔魂将升,听几树蝉嘶乍歇。
早又换络纬,吟风终宵呜咽。
更被草虫饶舌,韵尤凄切。
秋来况只有侬知,胸次恶欲和伊说。
也亏它絮语相依,不烦深责。
这首《两心同·秋夜听虫声》由清代诗人张令仪所作,描绘了秋夜中听虫鸣的独特感受。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小院黄昏时分的宁静与凉爽,以及月光初升、蝉声渐歇后的静谧氛围。通过“一轮兔魂将升”这一形象,巧妙地将月亮升起的景象融入其中,营造出一种既神秘又略带凉意的夜晚景象。
接着,诗人转向对昆虫声音的描写,尤其是络纬(即纺织娘)的吟唱,其声音在秋夜中显得尤为凄切,仿佛是自然界中的一曲哀歌,持续到深夜。而“草虫饶舌,韵尤凄切”则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寂寥与悲凉,这些细微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秋夜图景。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这秋夜虫声的独特感受:“秋来况只有侬知,胸次恶欲和伊说。”意思是说,在这秋夜中,只有自己能够感受到这些细微的声音,内心充满了对自然之美的感慨,想要与之交流却无从说起。这种孤独而又深情的体验,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情感共鸣。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以及在寂静夜晚中寻求心灵慰藉的心境。
黄河一线天上来,两山突兀屏风开。
天生圣人为万世,惊涛拍岸鸣春雷。
冷云直上三千丈,石颠古庙高崔巍。
断碑岁月不可考,丹书剥落空莓苔。
嗟乎去古盖已远,荒辞漫汗相惊猜。
安居平土果谁力,愚民耳目诚可哀。
一声渔笛起何处,沧洲雅兴还悠哉。
故人遗我清江县里一匹纸,白光晶荧心所好。
几欲写作晴江图,尘土昏人意不到。
竹风入户忽然铿戛琅玕声,为我胸中扫烦躁。
濡毫扫素游其神,乃悟周穆王时西极之化人。
但见重峦列嶂盘春转碧应接来不断,沧浪之水倒影翻青春。
风樯沙鸟纷入眼,物色明丽不可陈。
因思神禹功,疏凿本天意。
愧我一寸笔,浩浩逼茫昧。
又疑此水通星河,八月秋风扬素波。
君若乘槎访牛渚,为言博望成蹉跎。
呜呼,云边纵得支机石,成都卜肆今日无人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