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儿总向月中求,不信人间剩有秋。
万点尽垂金粟颗,一枝宜上玉搔头。
清香已压龙涎倒,堕萼宜将蚁醑浮。
吟得诗成对花举,不须招客费赓酬。
痴儿总向月中求,不信人间剩有秋。
万点尽垂金粟颗,一枝宜上玉搔头。
清香已压龙涎倒,堕萼宜将蚁醑浮。
吟得诗成对花举,不须招客费赓酬。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月夜的美丽景象,诗人以独特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
"痴儿总向月中求,不信人间剩有秋。"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月亮的迷恋,以及他不相信世间还能找到与这美好月色相比的秋意。这不仅是对月亮的赞美,也反映出诗人内心对于完美境界的渴望。
"万点尽垂金粟颗,一枝宜上玉搔头。" 这两句则描绘了桂花盛开的景象,桂花如同金色的粟粒点缀其间,而诗人建议将一枝美丽的桂花戴在头顶,如同用玉石编织成的装饰。这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赞颂,也是对个人高洁品格的象征。
"清香已压龙涎倒,堕萼宜将蚁醑浮。" 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桂花的馥郁芬芳,甚至超越了传说中的龙涎香气,而“堕萼”指的是果实,诗人建议将这美酒(用桂花酿制)倒入杯中,让其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吟得诗成对花举,不须招客费赓酬。"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完成了一首诗篇,他不需要刻意去邀请宾客来赞扬这份美丽,因为自然本身就是最好的鉴赏者。这也反映出诗人对艺术创作自信和满足的心态。
歌舞地。龙蟠胜势谁记。
倾城半面晚妆残,梦云倦起。
八公草木未成兵,真人遥在天际。凝情处,瑟罢倚。
曲终柱凤愁系。一时王谢总寻常,燕迷故垒。
小楼昨夜几多愁,临江休问春水。
涨空蜃气幻海市。甚窥墙、惆怅臣里。
不分阅人成世。
啼鹃泪断,千红都尽,狼籍春光台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