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向江东献赋慵,摄山犹忆旧游踪。
朱门客自开文苑,白足人今是律宗。
隐处不离高座寺,中原亦有竺乾峰。
知君去住心无累,秉烛尊前几度逢。
老向江东献赋慵,摄山犹忆旧游踪。
朱门客自开文苑,白足人今是律宗。
隐处不离高座寺,中原亦有竺乾峰。
知君去住心无累,秉烛尊前几度逢。
这首明代黎民表的诗《过李临淮白云斋逢恩上人还金陵因赠》描绘了诗人对友人李临淮的怀念以及对恩上人的敬仰。首句“老向江东献赋慵”表达了诗人年事已高但仍怀才不遇的心情,"献赋慵"透露出一种淡泊名利的态度。次句“摄山犹忆旧游踪”则勾起了诗人对往昔在摄山(南京附近名胜)游历的回忆。
第三句“朱门客自开文苑”暗示了李临淮可能是个文人雅士,他的居所白云斋犹如文人墨客聚集之地。“白足人今是律宗”进一步赞美恩上人,以“白足”形容其修行者的形象,而“律宗”则点出他可能是佛教律宗的高僧。
“隐处不离高座寺”写恩上人虽身处隐逸之地,但与高座寺关系密切,显示出其修行生活的清寂。“中原亦有竺乾峰”借“竺乾峰”象征佛法的深远影响,即使在中原也有其深厚的根基。
最后两句“知君去住心无累,秉烛尊前几度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和恩上人超脱世俗、心境清静的赞赏,同时也流露出对昔日共度时光的怀念,期待在未来的烛光下再次相聚。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的友情,又有对僧侣生活的敬仰,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山树高。鸟鸣悲。泉水深。鲤鱼肥。空仓雀。常苦饥。
吏人妇。会夫希。出门望。见白衣。谓当是。而更非。
还入门。中心悲。北上堂。西入阶。急机绞。杼声催。
长叹息。当语谁。君有行。妾念之。出有日。还无期。
结中带。长相思。君忘妾。天知之。妾忘君。罪当治。
妾有行。宜知之。黄者金。白者玉。高者山。下者谷。
姓为苏。字伯玉。作人才多智谋足。
家居长安身在蜀。何惜马蹄归不数。
羊肉千斤酒百斛。令君马肥麦与粟。今时人。
智不足。与其书。不能读。当从中央周四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