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倡祸翕然随,白昼通都作祟奇。
割肉直将人喂虎,闻声能感类求罴。
忽传先辈逢清雪,失喜衰翁有黑丝。
自古英材须乐育,谓予不信质先师。
一夫倡祸翕然随,白昼通都作祟奇。
割肉直将人喂虎,闻声能感类求罴。
忽传先辈逢清雪,失喜衰翁有黑丝。
自古英材须乐育,谓予不信质先师。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诗人刘克庄的作品,名为《十和(其一)》。从词汇和意境来看,这是一首表达对英才教育重视和传统文化继承的诗作。
“一夫倡祸翕然随”,通过一个人的举动引起整个群体的跟随,形象地描绘了模仿效仿的行为,也暗示了一种社会风气或潮流的影响力。“白昼通都作祟奇”,则是对这种现象的评价,用白昼(即白天)来比喻明显的事情,但却被人们当做稀奇的事物,这里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批评态度。
“割肉直将人喂虎,闻声能感类求罴”,这里通过极端的行为(割肉喂虎)来形容一种不顾一切、慷慨激昂的情操,而“闻声能感类求罴”则是对这种情操的赞美,认为它能够感动同类,甚至引起人们向往和追求。
“忽传先辈逢清雪,失喜衰翁有黑丝”,诗人提到前人的故事,其中“逢清雪”可能指的是一位前辈在雪地中留下的脚印,而“失喜衰翁有黑丝”则是对这位前辈的赞美之词,虽然年迈,但仍旧保持着不染尘俗的高洁品格。
最后,“自古英材须乐育,谓予不信质先师”,诗人强调了自古以来,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并且表达了自己对这方面的坚定信仰,不会轻易怀疑前辈们留下的教诲。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象征,传递出作者对于社会风气、人才培育以及文化传承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展现了诗人高洁的人格魅力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五里见一堠,十里见一亭。
依依道傍树,相送复相迎。
相迎数劝酒,相送重回首。
富贵贫贱交,孰不念亲友。
送者日以远,迎者日以亲。
梦中不识路,何由见故人。
前者送卿去,系马长安树。
今日复来迎,不闻归马声。
别情何草草,泪满长安道。
昔如三春花,今为断根草。
草枯还再生,花落还再荣。
悲哉二三子,一去无音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