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携筇杖辞青嶂,便赐兰牙染紫衣。
城阙暂随明月至,江湖还共白云归。
楼中夕照山川秀,盘里春蔬笋蕨肥。
我为浮名閒未得,他时莲社愿相依。
偶携筇杖辞青嶂,便赐兰牙染紫衣。
城阙暂随明月至,江湖还共白云归。
楼中夕照山川秀,盘里春蔬笋蕨肥。
我为浮名閒未得,他时莲社愿相依。
这首诗是宋代女词人吴淑的作品,名为《送僧归天宁万年禅院》。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离别时的情感和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以及对精神寄托与向往的深刻表达。
首句“偶携筇杖辞青嶂,便赐兰牙染紫衣。”运用了鲜明的意象,将僧人的出行装扮化作一幅生动画面。筇杖即竹制的拐杖,是僧人出行时常带的法器;“青嶂”指的是山峰,诗人以此形容僧人离别之地;“兰牙”可能是指某种植物或装饰物,用来比喻僧人的清净与高洁;“染紫衣”则暗示了一种尊贵和神圣的象征。
接下来的两句“城阙暂随明月至,江湖还共白云归。”描绘了僧人行脚于山水之间,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的情景。诗中通过月亮与白云,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楼中夕照山川秀”这一句则转向内心世界,展现了诗人对美好景致的感受和内心的宁静。“盘里春蔬笋蕨肥”这句接着描写了生活中的细节,通过食物形象传达了一种对简单生活的满足与喜悦。
最后两句“我为浮名閒未得,他时莲社愿相依。”表达了诗人对于名誉、地位等世俗追求并不在意,而是希望能够找到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归宿。这里的“莲社”可能指的是僧侣之社或者某种清净之地,诗人通过这种愿望,表现出对心灵净化与提升的渴望。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情感流露,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邃的精神追求。
甘棠堤上水平溪,野人掘河新筑堤。
春风杏花三十里,长城道边闻马嘶。
使君考绩朝天去,沙堤惟见棠梨树。
儿童骑竹待公还,父老攀辕愿公住。
公今到京勿久留,骢马重来堤上头。
盐官户口三十万,寒则思衣饥则饭。
我今试作甘棠歌,父兮母兮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