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掩书卧,荒庭起独行。
回看太虚上,窈霭动秋声。
寂寞抱真蕴,飘飖遗世情。
白云不相识,何肯入前楹。
落日掩书卧,荒庭起独行。
回看太虚上,窈霭动秋声。
寂寞抱真蕴,飘飖遗世情。
白云不相识,何肯入前楹。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邃的画面,通过落日、荒庭、太虚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孤寂而超脱的氛围。
首句“落日掩书卧”,以“落日”为背景,暗示时间的流逝和一天的结束,诗人于此时掩卷而卧,表现出一种闲适与沉思的状态。接着,“荒庭起独行”,荒凉的庭院中,诗人独自漫步,进一步强化了孤独感。这两句通过动作的对比,展现了诗人从静坐到行动的变化,同时也暗示了内心的波动。
“回看太虚上,窈霭动秋声。”诗人回望天空,只见云雾缭绕,秋风轻拂,发出细微的声音。这里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广阔的天空与细腻的自然声音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既宏大又细腻的意境。同时,“太虚”一词,寓意深远,象征着宇宙的广阔与无限,也暗含着诗人对宇宙奥秘的探索与思考。
接下来,“寂寞抱真蕴,飘飖遗世情。”诗人以“寂寞”自况,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对真实情感的坚守。“真蕴”指的是真正的内涵或本质,而“遗世情”则表明诗人超脱世俗的情感追求。这两句通过情感的自我剖析,展现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世俗情感的超越。
最后,“白云不相识,何肯入前楹。”诗人以白云为喻,表达自己与外界的隔绝感。白云象征着自由与超脱,但它们并不认识诗人,更不会进入他的居所。这句诗以形象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渴望被理解、被接纳的心愿,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与孤独的情绪。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诗人面对落日时的内心世界,以及对宇宙、自我、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它不仅是一幅视觉与听觉交织的画卷,更是诗人精神世界的投射,充满了哲理意味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