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交宁问田安在,急义固于官不知。
膴仕幸多花萼好,幽栖宜与竹林期。
床头周易吾将老,案上楞严晚得师。
此意自应天予后,峄阳未琢长孙枝。
重交宁问田安在,急义固于官不知。
膴仕幸多花萼好,幽栖宜与竹林期。
床头周易吾将老,案上楞严晚得师。
此意自应天予后,峄阳未琢长孙枝。
这首诗是宋代学者陈傅良悼念林承信的作品。诗人首先强调了友情的重要,即使在生死离别之际,也不忘询问对方的近况,表现出对故人的深深挂念。"重交宁问田安在"一句表达了这种深情厚谊。
接着,诗人提到林承信的义气和品性,即使身居高位,仍不忘道义,这与官场的世俗风气形成对比,"急义固于官不知",赞扬了他的高尚情操。
诗中还提及林承信的生活方式,他虽然身处荣华,但更向往宁静的隐居生活,与竹林中的高士为伍,"膴仕幸多花萼好,幽栖宜与竹林期",展现了他对淡泊名利的追求。
诗人感慨自己年事已高,陪伴在身边的只有《周易》和《楞严经》,这两部经典成为了他的精神寄托,"床头周易吾将老,案上楞严晚得师",流露出对知识和智慧的珍视。
最后,诗人表达出对林承信精神的认同和敬仰,认为他的品格和志向超越了常人,"此意自应天予后,峄阳未琢长孙枝",以峄阳之木(一种坚硬的木材)比喻林承信的品质,暗示他如未经雕琢的美玉,具有非凡的内在价值。
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对林承信的回忆和赞美,展现了对故人的怀念和对其人格魅力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