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阴连远麓,岚翠敛高岑。
新月吐岩缺,先照寺西林。
篮舆转重障,杳度碧溪深。
春树叶未多,疏影落衣襟。
佛宫坐遥夜,妙义托幽寻。
上眺层阁晖,下步重阶琳。
素魄行无极,光霁旷来临。
本非有择照,安知受者钦。
文学俊才笔,禅悦亦所歆。
余衰邈违世,慕道恐弗任。
非徒遣烦虑,更当遗赏心。
阇黎净业就,结习犹讴吟。
共会忘言契,何嫌金玉音。
夕阴连远麓,岚翠敛高岑。
新月吐岩缺,先照寺西林。
篮舆转重障,杳度碧溪深。
春树叶未多,疏影落衣襟。
佛宫坐遥夜,妙义托幽寻。
上眺层阁晖,下步重阶琳。
素魄行无极,光霁旷来临。
本非有择照,安知受者钦。
文学俊才笔,禅悦亦所歆。
余衰邈违世,慕道恐弗任。
非徒遣烦虑,更当遗赏心。
阇黎净业就,结习犹讴吟。
共会忘言契,何嫌金玉音。
此诗描绘了乙卯年二月十五日望夜,在憨幢和尚慈济寺观赏明月的情景。诗人姚鼐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月夜的静谧与禅意。
首句“夕阴连远麓,岚翠敛高岑”,描绘了夕阳与远山相连,山岚在高处汇聚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接着,“新月吐岩缺,先照寺西林”两句,将月牙初升,照亮寺庙西侧树林的画面展现出来,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动态美。
“篮舆转重障,杳度碧溪深”描绘了乘坐竹轿穿越重重障碍,穿过碧绿溪流的场景,暗示了旅程的艰辛与探索的勇气。“春树叶未多,疏影落衣襟”则通过稀疏的树影落在衣襟上的细节,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静谧与清冷。
“佛宫坐遥夜,妙义托幽寻”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智慧的追求与感悟,以及在夜晚静坐于佛宫中,寻求心灵深处的真理。“上眺层阁晖,下步重阶琳”描绘了诗人抬头仰望阁楼的光辉,脚踏石阶的景象,体现了对高远境界的向往。
“素魄行无极,光霁旷来临”形容月亮如同纯洁的光芒,无边无际,照亮了广阔的天空。“本非有择照,安知受者钦”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敬畏之情,认为自然之美并非人为选择的结果,而是所有生命共同欣赏的对象。
“文学俊才笔,禅悦亦所歆”赞美了诗人兼有文学才华和禅悟之心,能够将两者融合,创作出如此富有哲理与美感的作品。“余衰邈违世,慕道恐弗任”表达了诗人虽已年老,但仍渴望追求佛法,但又担心自己无法承担这一重任的感慨。
最后,“非徒遣烦虑,更当遗赏心”强调了诗歌不仅能够排解内心的烦恼,还能让人在欣赏中获得精神的愉悦。“阇黎净业就,结习犹讴吟”表达了对僧侣清净修行的敬仰,以及诗人自己虽有结习,仍能以诗歌表达内心情感的愿望。“共会忘言契,何嫌金玉音”则表达了诗人与他人相聚时,无需言语也能心意相通,音乐之声如同金玉般美妙,象征着心灵的契合与和谐。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佛法、文学以及人生哲理的感悟,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欣赏。
君不见楚竹虚心劲如铁,上有娥英洒清血。
岁寒姿含悽怆情,乱点馀花涴高节。
又不见南山紫藤亦清雅,过头标致宜老者。
一簪华发乌角巾,瘦拳扶之立松下。
何如我公蓄神物,铿然振之露风骨。
横拈倒用惊老禅,劲如紫藤节如竹。
个是云门真正脉,不学芭蕉空指月。
十方都在此杖头,视之不见纤毫隔。
说禅游戏时卓地,魔外狐禅俱胆碎。
仙郎闻是旌阳孙,文章自宜掌帝制。
从来诗句人争说,时出一篇慰衰薾。
此篇秀如望秋山,奇峰自献晴云灭。
朅来酬唱已厌饫,与公倾倒良有素。
岂惟但和铁杖诗,追从已办登山屦。
扁舟秋晚离南浦,片席摇风望新渚。
扬澜大浪晴拍天,南山窈窕开莲宇。
倒樯散策一登临,便拟掩关深处住。
吾生饱食随东南,去亦无求住无取。
江山得意且题诗,从游况复皆真侣。
青灯灼灼夜窗深,对床卧听风瓯语。
忽惊忧患一笑空,便觉此生真逆旅。
隔岸庐山金碧开,月明尚记曾游处。
何当乘兴更一游,兴阑却向钟山去。
数笔何处山,领略分树石。
远含千里姿,间见复层出。
我本个中人,惯卧苍崖侧。
借路行人间,勃土相欺得。
那知一幅中,见此晚秋色。
悠然欲归去,远壑谁同陟。
旁人笑绝缨,捲卷成陈迹。
綵衣入蜀记当年,金紫重来抱使权。
拥钺止奸民奠枕,扬鞭画计地流钱。
汝南评论常相借,圮上文书独见传。
政目告成才五月,岁头未改恰三迁。
秦云惨雪趋朝路,吴雨肥梅按部天。
名位愈隆人愈远,从今帝席为谁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