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茅蔽野出无蹊,寥落衡门水竹西。
客至尚能留一饭,小儿沽酒妇蒸藜。
草茅蔽野出无蹊,寥落衡门水竹西。
客至尚能留一饭,小儿沽酒妇蒸藜。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居住在简陋草堂中的生活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田园生活的质朴与宁静。
首句“草茅蔽野出无蹊”,以“草茅”和“蔽野”描绘了草堂周围环境的荒凉与简陋,暗示了居住条件的艰苦。同时,“出无蹊”则强调了通往草堂的道路之难寻,进一步凸显了环境的偏远与人迹罕至。
接着,“寥落衡门水竹西”一句,将视线转向草堂的方位,通过“寥落衡门”(简陋的门户)与“水竹西”(水边竹林的西面)的描述,营造出一种清幽而略显孤寂的氛围。这里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丽,也暗含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向往。
“客至尚能留一饭”,表现了诗人待客的热情与朴实。即使在简陋的草堂中,面对来访的客人,诗人仍能提供一顿简单的饭食,体现了他乐于分享与待人真诚的态度。
最后,“小儿沽酒妇蒸藜”描绘了日常生活中的一幕,通过“小儿沽酒”(小孩去购买酒)与“妇蒸藜”(妻子在准备藜菜)的场景,展现了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协作与生活的和谐。这一细节不仅增添了生活气息,也体现了诗人对平凡生活的热爱与满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草堂环境、待客之道以及日常生活片段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亲近自然、乐于分享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简单、真实生活的深深向往。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