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夜狼烟缭四山,蚩尤旗卷大河间。
待摧交阯安铜柱,悔泄春风度玉关。
有饷已穷千户粟,何辞上慰九重颜?
燕然勒字非侥倖,投笔吾思定远班。
肃夜狼烟缭四山,蚩尤旗卷大河间。
待摧交阯安铜柱,悔泄春风度玉关。
有饷已穷千户粟,何辞上慰九重颜?
燕然勒字非侥倖,投笔吾思定远班。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战争的激烈与壮烈,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英雄主义的气息。首句“肃夜狼烟缭四山”以“狼烟”象征战争的烽火连天,渲染出战场的紧张氛围。接着,“蚩尤旗卷大河间”运用神话人物蚩尤的典故,增加了诗歌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暗示了战争的规模宏大。
“待摧交阯安铜柱,悔泄春风度玉关”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胜利的渴望以及对和平的向往。通过“摧交阯”、“安铜柱”、“春风度玉关”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于稳定边疆、结束战乱的美好愿景。
“有饷已穷千户粟,何辞上慰九重颜?”这两句则体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在战争中,无数家庭因粮草短缺而陷入困境,诗人对此深感忧虑,同时表达了愿意为国家付出一切的决心,以求得君王的宽慰。
最后,“燕然勒字非侥倖,投笔吾思定远班”两句,引用了东汉名将窦宪北击匈奴后在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像窦宪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英勇,为国家建立功勋。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之情,以及自己投身国家事业的决心和勇气。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绘和对历史英雄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于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强烈的责任感,具有浓厚的历史感和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