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峰外日曈昽,欲去踌躇兴未穷。
索笔请题青石柱,留名愿附碧纱笼。
重裘迥触千山雾,回辔轻随一径风。
跋马频频望苍翠,他时应与梦魂通。
鸡鸣峰外日曈昽,欲去踌躇兴未穷。
索笔请题青石柱,留名愿附碧纱笼。
重裘迥触千山雾,回辔轻随一径风。
跋马频频望苍翠,他时应与梦魂通。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齐州灵岩山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旅行体验的深刻体会。
首句“鸡鸣峰外日曈昽”以清晨鸡鸣为引子,描绘出日出时分,阳光初照,山峰被染上一层金黄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充满希望的氛围。接下来,“欲去踌躇兴未穷”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纠结,既想离开这美丽的景色,却又不舍得离去,流露出对自然之美的深深迷恋。
“索笔请题青石柱,留名愿附碧纱笼”两句,诗人请求留下自己的名字于青石柱上,或是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像碧纱笼一样,永远守护着这片山林,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重裘迥触千山雾,回辔轻随一径风”描绘了诗人穿越山间雾气,沿着蜿蜒小径前行的情景,重裘(厚重的衣服)与轻风形成对比,展现了旅行中的不同感受,既有艰难的挑战,也有轻松愉悦的时刻。
最后,“跋马频频望苍翠,他时应与梦魂通”表达了诗人骑马行进中,不时回头眺望山色的场景,以及对未来再次造访此地的期待,仿佛山中的景色已经融入了他的梦境之中,成为心灵深处永恒的记忆。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旅行体验的独特感悟,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感染力。
我生能几何,两脚疲世故。
忽破巴丘梦,还寻邵阳路。
穷乡得四老,足以慰迟暮。
胜事远公莲,深心懒残芋。
本是群山云,暂聚当别去。
那知天风便,不得还相聚。
凡情我未免,临别吐幽句。
慎勿过虎溪,晓霜侵杖屦。
云接湘阴百里松,肃肃穆穆湖南风。
随时忧乐非人世,迎我笙箫起道中。
竹舆两面天明灭,秋令不到林西东。
未必禄唐能办此,题诗著画寄兴公。
青溪宜晓日,曲处千丈晦。
天开苍石屏,影落西村外。
虚无元气立,明灭河汉对。
人行峥嵘下,鸟急浩荡内。
向来千万峰,琐细等蓬块。
老夫倚杖久,三叹造物大。
惜哉太史公,意短遗此快。
更欲访野人,穷探视其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