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接湘阴百里松,肃肃穆穆湖南风。
随时忧乐非人世,迎我笙箫起道中。
竹舆两面天明灭,秋令不到林西东。
未必禄唐能办此,题诗著画寄兴公。
云接湘阴百里松,肃肃穆穆湖南风。
随时忧乐非人世,迎我笙箫起道中。
竹舆两面天明灭,秋令不到林西东。
未必禄唐能办此,题诗著画寄兴公。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陈与义在前往湘阴的路上所见的景象。首句“云接湘阴百里松”展现了连绵百里的松树林,仿佛与云天相接,给人以辽阔而宁静的印象。接着,“肃肃穆穆湖南风”描绘了清风吹过松林时的庄重与和谐,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平静。
“随时忧乐非人世”表达了诗人对世间纷扰的超脱态度,他将旅途中的感受升华到超越世俗的情感层面。接下来,“迎我笙箫起道中”则以音乐声为背景,增添了诗意的氛围,似乎连自然都在为他的到来而欢唱。
“竹舆两面天明灭”写的是诗人乘坐竹制小车,透过竹帘看天空,光影斑驳,如同在移动的画框中欣赏天光的变化。秋天的气息并未侵入这片林子,保持了其独特的清凉。“秋令不到林西东”进一步强调了这种隔绝尘世的宁静。
最后两句,“未必禄唐能办此,题诗著画寄兴公”,诗人感慨即使禄唐这样的贤者也未必能体验到这样的旅程,他决定将沿途的美景和心境通过诗歌和画作留给朋友奇父,共享这份闲适与雅兴。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湘阴之路的自然风光,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体验,展现出宋代文人墨客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西清老人新楼居,下瞰四泽如江湖。
凭高挹景未比画,人望楼上真仙图。
杨花燕子句排露,鹍弦凤竹声骄粗。
先生已腰白玉带,我今且漉黄金壶。
朝来欢声动里闾,连帅高盖将军车。
松髯峰准照华栋,共说熊梦当年符。
高情和气今谁右,海山星斗称为寿。
一门鼎食继前勋,容我窗间吟远岫。
千古风高仰钓台,朱轮新拥得通才。
政声易报长安近,家学知从霅水来。
半载依仁方恨别,双鱼传信肯慵开。
分携强饭休频祝,锋召需贤定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