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场未动文书静,官舍相联步履过。
千丈苍波争倚薄,十围便腹有森罗。
登临已结骚人恨,填委终翻劳者歌。
后夜中秋佳月色,惟予不饮奈明何。
试场未动文书静,官舍相联步履过。
千丈苍波争倚薄,十围便腹有森罗。
登临已结骚人恨,填委终翻劳者歌。
后夜中秋佳月色,惟予不饮奈明何。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士子在科举考试前后的心境和情感体验。"试场未动文书静,官舍相联步履过",表明考试尚未开始,考生们手持文书,在官舍之间来回踱步,显得既紧张又庄重。
"千丈苍波争倚薄,十围便腹有森罗",这里的“千丈苍波”形象地描述了密布的竹林,而“十围便腹”则是指那些成堆的书籍。诗人通过这些意象,传达出自己对知识海洋的敬畏之情以及为考试做准备时的勤奋。
"登临已结骚人恨,填委终翻劳者歌",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于古代文人那种“骚人”(指屈原等人的不遇)之恨的共鸣,同时也透露出自己对长期劳碌于书案的辛酸与无奈。
"后夜中秋佳月色,惟予不饮奈明何",这两句则转而描绘了诗人在一个美丽的中秋之夜中的独自沉思。尽管月色宜人,但诗人却选择了不饮酒,这可能是出于对即将到来的考试的严肃态度,或是因为心中有着更深的忧虑和期许。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面对科举的复杂心理,以及对于学问与个人的渴望。
文如至宝丹,笔若生畺臼。
一篇每脱稿,举世皆俯首。
平生不屈节,肝胆照杯酒。
纷纷野狐群,忽值狮子吼。
京师奔竞场,暮夜孰云丑?
畏庐深可畏,斧钺书在口。
隐居名益重,方使薄俗厚。
奈何推稗官,毋乃亵此叟。
敛才偶作画,石谷辄抗手。
亦莫称画师,掩名究无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