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和罗巨济山居十咏·其十》
《和罗巨济山居十咏·其十》全文
宋 / 杨万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眼底无群子,毫端有百川。

脩名如揭月,馀事亦凌烟。

剩欲携藤去,相从听雨眠。

恐渠即霄汉,泉石罢潺湲。

(0)
翻译
眼中没有众多的人,笔尖流淌着千山万水。
显赫的名声如同明月高悬,闲暇之事也足以流传后世。
只想带着藤杖离去,与你相伴,在雨声中入眠。
担心你们会飞升至天际,山泉石流的声音就会停止。
注释
眼底:视线所及之处。
群子:许多人。
毫端:笔尖。
百川:众多河流。
脩名:显赫的名声。
揭月:像月亮一样高挂。
馀事:闲暇之事。
凌烟:流传后世。
剩欲:只想。
携藤去:带着藤杖离去。
相从:相伴。
听雨眠:在雨声中入睡。
恐:担心。
霄汉:天空。
泉石:山泉和石头。
罢潺湲:停止流水声。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诗人杨万里所作,名为《和罗巨济山居十咏(其十)》。杨万里字景山,以诗闻名,其诗风格清新自然,与同朝的陆游、范成大并称“陆柳杨范”。

首句“眼底无群子”,意指诗人在宁静的山中,心如止水,没有世俗杂念。这里的“群子”通常指的是众多的人或事物,但在此处被用来比喻心中的烦恼与纷扰。

接着,“毫端有百川”,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丰富和深邃,犹如一根毛发中蕴含着无数江河。这种比喻手法显示了诗人的胸怀广阔,如同大自然一般。

第三句“脩名如揭月”,通过对比来说明诗人修养德行的高洁,宛如夜空中的明月,光明而不可污染。“馀事亦凌烟”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纷争之事的超然态度,如同轻烟般被他所超越。

下一句“剩欲携藤去”,透露出诗人对山林生活的向往,愿意带着藤椅隐居山中。“相从听雨眠”则是诗人的理想,即在自然界中与知己共度时光,聆听雨声入睡,体现了一种超脱尘世、归于自然的心境。

最后两句,“恐渠即霄汉,泉石罢潺湲”,通过对山中溪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易逝和生命短暂的担忧。这里的“霄汉”指的是天上星河,用以比喻时间的流逝;“泉石罢潺湲”则形容山中溪水不息的状态,通过这种对比来强调珍惜光阴。

综观全诗,可以看出杨万里通过对山居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精神自由和超脱尘世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是宋代山水田园诗风格的一次典型展现。

作者介绍
杨万里

杨万里
朝代:宋   字:廷秀   号:诚斋   籍贯: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   生辰: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猜你喜欢

金精山

翠壁丹崖倚碧穹,一壶天地画图中。

青鸾有路三山远,玉洞无尘万虑空。

虚室尚留丹灶冷,灵泉直与海波通。

客游到此应忘返,始觉仙凡迥不同。

(0)

赠魏野处士

人间名利走尘埃,惟子高闲晦盛才。

攲枕夜风喧薜荔,闭门春雨长莓苔。

诗题远岫经年得,僧恋幽轩继日来。

却恐明君徵隐逸,溪云谁得共徘徊。

(0)

辇下春望

独向东门凝目望,园林无处不啼莺。

乡心已似杨花乱,归路那堪野草生。

紫陌尽应趋胜地,红尘谁肯受闲名。

年来却羡沧江叟,长在湖山听浪声。

(0)

重阳登高偶作

务闲留上客,佳节值重阳。

旨酒浮仙菊,清歌绕画梁。

高城明落日,疏树觉微霜。

且尽登临兴,馀欢尚未忘。

(0)

东归再经峡口

复命经三峡,波澜极目愁。

片云生断壁,孤石碍中流。

道路连巴塞,风烟接楚丘。

重来登望处,因念昔年游。

(0)

九日不饮

云淡长空日欲斜,水边衰柳噪寒鸦。

病来不饮空凄感,独绕东篱咏菊花。

(0)
诗词分类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诗人
陈匪石 牟巘 华岳 何绛 王缜 释宗泐 蓝智 区元晋 王廷陈 林熙春 王汝玉 吴妍因 胡仲弓 释道潜 张天赋 黎遂球 朱祖谋 吕陶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