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东湖感事二首·其二》
《东湖感事二首·其二》全文
宋 / 李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一官职檄冷秋冰,尽日量书接夜灯。

老去髭须无可染,秋来面目自生憎。

湖通堰尾听泉激,日出山尖见雪层。

结习未除江海客,不忘回首梦觚棱。

(0)
翻译
在寒冷的秋天,官职的文书如同冰冷的秋水,整日忙碌直到夜灯照亮。
年岁渐长,胡须不再能染色,秋天的到来让我面容憔悴,心生厌恶。
湖水通过堤坝,倾听泉水激荡的声音,朝阳升起,山尖上露出层层白雪。
虽然我身为江海漂泊的旅人,但心中的执着未减,仍难忘却京城的梦和峥嵘岁月。
注释
官职檄:官府的公文。
冷秋冰:形容文书冷酷无情,如秋水般寒冽。
尽日:整天。
量书:批阅文书。
接夜灯:直到夜晚还在处理公务。
髭须:胡须。
无可染:无法再染色,暗示衰老。
面目:面容。
自生憎:自然而然地产生厌恶感。
湖通堰尾:湖水通过堤坝末端。
听泉激:倾听泉水激荡的声音。
日出山尖:太阳升起在山顶。
见雪层:看到山尖积雪。
结习:长久以来的习惯或执着。
江海客:江海漂泊的人,比喻在外游子。
不忘:不会忘记。
回首:回望。
梦觚棱:京城的梦,觚棱指宫阙的屋檐。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在秋天的夜晚,独自一人在冷清的房间里埋头读书,直到深夜。诗人通过“一官职檄冷秋冰,尽日量书接夜灯”两句,生动地展现了这位官员孤寂且勤奋的一面。

接着,“老去髭须无可染,秋来面目自生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年华老去、无法掩饰的白发和脸上的皱纹感到无奈和自怜之情。这里的“老去”与“秋来”,既是自然界的变迁,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

下片则通过“湖通堰尾听泉激,日出山尖见雪层”两句,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壮丽的山水画面。这里的“湖通”、“堰尾”,以及“日出”、“山尖”,都构成了一个幽深和高远的空间,让人仿佛能听见泉水的激流声,望见雪层的洁白。

最后,“结习未除江海客,不忘回首梦觚棱”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不忘怀念之情。这里的“结习”指的是旧日的情感和习惯,而“江海客”则隐喻着诗人的漂泊生涯,虽历经沧桑,但那些记忆犹如梦中觚棱(一种古代用来磨墨的工具),依然清晰且深刻。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内心世界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孤独、怀旧又不失坚持的精神面貌。

作者介绍

李石
朝代:宋

李石。少负才名,既登第,任大学博士,出主石室,就学者如云。蜀学之盛,古今鲜俪。后卒成都,时作山水小笔,风调远俗。卒年七十外。 
猜你喜欢

自大林与韩明府归郭中精舍

野客同舟楫,相携复一归。

孤烟生暮景,远岫带春晖。

不道还山是,谁云向郭非。

禅门有通隐,喧寂共忘机。

(0)

忽有故人相问以诗代书达知己两首·其一

忽闻数子访羁人,问着感言是德邻。

与君咫尺不相见,空知日夕泪沾巾。

(0)

戏为冥吏判

焦湖百里,一任作獭。

(0)

霜菊

秋尽北风去,律移寒气肃。

淅沥降繁霜,离披委残菊。

华滋尚照灼,幽气含纷郁。

的的冒空园,萋萋被幽谷。

骚人有遗咏,陶令曾盈掬。

傥使怀袖中,犹堪袭馀馥。

(0)

和张记室源伤往诗

小妇当垆夜,夫婿凯归年。

正歌千里曲,翻入九重泉。

机中未断素,瑟上本留弦。

空帐临窗掩,孤灯向壁燃。

还悲寒陇曙,松短未生烟。

(0)

诒孔中丞奂诗

我行五岭表,辞乡二十年。

闻莺欲动咏,披雾即依然。

畴昔同寮寀,今随年代改。

借问藏书处,唯君故人在。

故人名宦高,霜简肃权豪。

谁知怀九叹,徒然泣二毛。

步出东郊望,心游江海上。

遇物便今古,何为不惆怅。

初晴原野开,宿雨润条枚。

丛花曙后发,一鸟雾中来。

淹留兰蕙苑,吟啸芳菲晚。

忘怀静躁间,自觉风尘远。

白社聊可依,青山乍采薇。

钟牙乃得性,语默岂同归。

(0)
诗词分类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诗人
唐文凤 曾习经 陈繗 陆仁 徐钧 陈藻 吴泳 萧立之 罗玘 罗钦顺 刘诜 林俊 殷奎 王洪 李江 柯九思 王时翔 俞德邻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