箬笠扁舟白马谈,浮生忽巳鬓毵毵。
无能九土游其八,不朽千秋共此三。
曲水竹林分左右,青山宾主列东南。
此中但可吟风月,百尺陈楼一草庵。
箬笠扁舟白马谈,浮生忽巳鬓毵毵。
无能九土游其八,不朽千秋共此三。
曲水竹林分左右,青山宾主列东南。
此中但可吟风月,百尺陈楼一草庵。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悠远的画面,董其昌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对陈仲醇居所的赞美与敬意。诗中“箬笠扁舟白马谈”一句,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陈仲醇在东佘山居所的生活场景,仿佛一位隐士,手持箬笠,乘着小舟,与白马相伴,闲谈于山水之间,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淡泊与自在。
“浮生忽巳鬓毵毵”则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诗人感叹岁月如梭,转眼间陈仲醇已两鬓斑白,但这并不妨碍他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归宿。接下来的“无能九土游其八,不朽千秋共此三”,既是对陈仲醇足迹的赞美,也暗含了对人生追求的反思,强调了在有限的生命中,能够找到一处心灵的净土,与自然和谐共处,便是永恒的意义所在。
“曲水竹林分左右,青山宾主列东南”两句,进一步描绘了陈仲醇居所周围的环境之美,曲水流觞,竹林环绕,青山作为背景,仿佛宾主相迎,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最后,“此中但可吟风月,百尺陈楼一草庵”则点明了陈仲醇生活的本质——在自然与艺术的交融中,通过吟咏风月,享受生活,即便身处简陋的草庵之中,也能感受到心灵的富足与满足。
整首诗通过对陈仲醇居所及其生活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蕴含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个人修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思考。
茂叔尝云,汝乃是、花之君子。
看几朵、绿茎翠盖,亭亭幽渚。
折取一枝聊作供,辘轳新挽银床水。
问画图、相向却何人,难相拟。记前日,香含蕊。
忽数瓣,红飘几。想来时憔悴,落时容易。
千古奇冤曾未雪,六郎有猊何堪比。
喜山翁、赋得一行诗,为君洗。
天花落。便几日、霭霭云垂阁。
冻折一树梅花,剡曲高人寂寞。
暖香烧尽,但频弄、鸬鹚鹦鹉杓。
到今朝、重见羲和,才将寒气收却。
着屐试出门庭,还只见瑶华,满眼堆着。
巷口家家争扫路,被短褐、风吹赤脚。
好寻个、田翁问讯,道来岁、丰年处处乐。
更无端、好事儿郎,塑狮子、俨如活。
小径偷闲,北窗高枕,满眼许多生意。
密雨初晴,一庭新绿,渐觉上阶缘砌。
谢门外、尘劳客,双屐休泥滓。窗前地。
把鸳甃、时时妆点,浑俨是、深翠氍毹景致。
高兴倒芳樽,便玉山、移对花际。
洒扫何须,比花茵、一般风味。
更罗袜如钩,过处撩人情思。